English

乘“211工程”东风 展延边大学风采

2003-07-25 来源:光明日报 李凤海 我有话说

延边大学校部区一瞥


延边大学地处祖国东北边疆,是吉林省所属的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重点综合性大学。1949年3月,在新中国诞辰的礼炮还未响起来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就在朝鲜族聚居的延边地区率先成立了我国第一所少数民族大学。延边大学在党的民族政策关怀中建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温暖中发展壮大。学校所在地是中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是一个热爱教育、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50多年来,延边大学也正是依托这种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的支撑,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一步地发展壮大起来。建校初期,延边大学仅有教职员工180人,在校全日制学生420人;现如今发展到了有教职员工3111人,在校全日制学生14665人规模的大学。50多年,延边大学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共培养了6万多名各类专门人才,为稳定边疆安定团结,促进边疆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1996年,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大潮,延边地区的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艺术学院延边分院五校合并,组建了新的延边大学。同时,延边地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延边科技大学(筹)并入延边大学。延边地区高等院校合并办学走在了全国地方院校体制改革的前头,起到了示范作用。

1996年12月23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在东北边陲小城——延吉市隆重召开了“延边大学‘211工程’部门预审会”。来自全国各地的9位教育专家经过三天的严格审核,看到了合校给延边大学带来的变化,充分肯定了这所大学在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欣然签发了“211工程”入门证,延边大学跨进了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大门。

机遇来自改革

毋庸质疑,延边大学在跨进“211工程”建设之前的40多年发展历程中,取得过很多值得骄傲的成就。但是,当延边地区五所院校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时,计划经济体制给这些院校发展带来的现实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各个学校办学规模过小,学科单一,条块分割,资源浪费,办学效益不高。教育体制上的种种弊端,是当时延边地区五院校发展所共同面临的困境。这种体制上的困扰,令办学者大为苦恼,也令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大伤脑筋。学校要发展,资源是第一重要条件,可是我们的国家尚处在发展中,一时间还难以有更大的投入。怎么办?延边地区五所院校的教职员工们共同思考着同一问题:学校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学校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怎样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活力?经受过十多年改革洗礼的教育工作者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思考着学校新的办学思路,延边地区五所院校的决策者们凭借传统的历史联系,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果断地做出了改革的决策:走合并办学的道路,将五院校的资源整合,在共享中求效益,在合并中实现综合办学实力的快速提高。因此,当原国家教委于1996年4月正式做出延边地区五所院校合并决定时,立刻就被各族广大师生员工所欣然接受。

合并之举,是延边地区五所院校求生存、求发展、求效益的一种明智选择,是延边地区高等教育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合校为新延边大学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通过合校,延边大学成为学科和办学层次齐全,办学优势和特色比较明显,教师队伍结构较为合理,基础建设和设施条件初具规模,国际教育和学术交流活跃的,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正是基于合校带来这些实力方面的变化,使延边大学荣幸地赢得了“211工程”建设的发展机遇。

挑战,二次创业

有幸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的延边大学,从此又扬起了新的风帆,踏上了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大学的征程。新延边大学把自己发展的目标锁定在:“到2010年将学校建设成学科结构合理,部分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建设成以东北亚研究为重点的综合科研能力较强的研究基地;建设成更好地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服务的基地。使学校成为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一流水平,在国外有一定影响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目标是宏伟的,前途是诱人的,延边大学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创新教育思想是“211工程”建设的关键,也是延边大学向前发展的思想先导。新的延边大学领导班子并没有陶醉于历史跨越的成就感中,而是力图把前进的脚步迈得更扎实一点。为此,学校在继承“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传承文化、突出特色,民族团结、共教共学,广泛交流、多边合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转变办学思想上下工夫,形成了“以促进民族文化融合与创新为基础,以双语双文化教育环境为支撑,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办学特色。延边大学在合并后的几年内连续发动了四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在大讨论中,全校认识达到了整体上的一致。通过讨论,使延边大学进一步明确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的办学原则,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突出特色、质量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产学研为支撑,构建开放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

当新一代延大人打开教育思想观念转变这把锁之后,乘“211工程”建设的东风,开始了延边大学历史上第二次创业的艰难历程。

——大刀阔斧地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理顺学校内部关系,建立新的办学机制。刚刚步入“211工程”建设的新延边大学是五校合一,原有的五所院校是五套机构,五套人马。在“211工程”建设初期,新延边大学的领导者们就对校院两级管理机构进行了两次大手术。将合并前的97个处级职能机构调整合并为25个,将65个正副处级领导干部岗位调整为48个,并大大压缩了机关人员的编制。与此同时,学校还就理顺校院关系做了许多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划分了职责。机构改革这一板斧,砍出了教职工的积极性,砍出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同时也为学校其他方面改革开了好头。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精心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构建了开放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新延边大学着力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行全面的学科专业调整,努力打造具有延边大学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五校合并,使这所学校形成了学科齐全的自然优势,在国家确定的12大学科门类中,新延边大学就占有了11大学科门类。延边大学在“211工程”建设中,本着优势互补、学科渗透的原则,打破了校内条块分割,进行了学科重组。学校出台了“281学科建设工程,提出要在“九五”期间建设2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省重点学科,10个学校重点学科。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在改造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又新增通讯工程、生物技术、食品加工、环境科学、国际政治等32个本科专业。

学校依托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依据自身定位,按照学校制定的“211工程”建设项目增加投入、挖掘潜力、引进人才、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实现资源共享。近些年来,延边大学调整了人才培养的结构,适应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深化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学校鼓励教师将本学科最新成果及时引进课堂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同时还积极构建21世纪课程体系,在强化基础课程的同时,强化公共选修课课程。1996年以来,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进行了课程建设与改造。在课程建设与改造过程中,提出了建设一个课程梯队、完成一部好的教材和大纲、设计一个效果较好的课程软件的目标。在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特长课程建设、学科主干课程建设、面向21世纪学科前沿知识系列讲座建设、传统课程改造、汉语文写作与表达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工作,取得了一些课程建设成果。

学校现在已建设公共选修课80余门,初步形成了综合素质课程体系。与此同时,通过拓展专业选修课的设课空间,开设了新兴、边缘课程202门。目前,拥有省级优秀课程15门,校级优秀课程14门,学科主干试点课程6门。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00年11月,学校提出“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开发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学校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开展了政策留人、感情留人和环境留人等工作。1999年,开展了学科梯队建设的“251工程”,即重点培养20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0位学术带头人,100位学术骨干。学校还通过加大投入等办法,积极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生活条件,使教师切实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安心在学校工作。2001年,学校又设立了“长白山学者”岗位,进一步调动了学科带头人的积极性,稳定了师资队伍,促进了学科建设。“九五”期间,学校出台了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特殊政策,先后引进100多名博士。

四是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开放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实施了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分层分类教学等教学改革。学校坚持以双语双文化环境为支撑,营造特色鲜明的育人环境,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以特色学科为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合作培养为途径,提高人才质量;以文化融合为前提,促进人才素质教育。学校还在国内率先实行了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将选修课集中到短学期来上,既保证了选修课教学质量,又增强了学生对选修课的兴趣,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力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延边大学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唯一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如何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一个现实问题。在“211工程”中,学校适时调整科研工作思路,根据学科布局情况,重组了科研机构。在原有的三大学科群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北亚研究院、长白山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院和民族研究院。先后建立了教育部省属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朝、韩、日比较文化研究中心、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东北亚研究基地、延边地区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延边地区医药研究中心、延边地区美术设计中心。这些基地的建成标志着延边大学的科研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创业的路是艰难的,但苦中有乐。

发展,成就瞩目

延边大学在“211工程”建设的路上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当延大人回首往事时,他们不仅体会到了创业的艰辛,而且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学科竞争力和专业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211工程”建设,延边大学的学科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学校适时进行了学科重组,盘活办学资源,努力做到资源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