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7月26日电“说情的人肯定是有的,但我们有很好的办法保证工程院的院士增选工作不会‘为人情所动’。我想,社会上总是有会想着到院士那‘活动活动’的人,但这是没有用的,越‘活动’,对其越不利。”昨天上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委员会主任沈国舫院士这样对在座的记者说。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杜祥琬院士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据他介绍,我国的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每逢单数年,是新增院士“确定年”,所以,近一段时间以来,少数媒体对我国院士的增选工作议论纷纷。中国工程院作为我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自1994年成立至今,经过1995年、1997年、1999年、2001年四次增选后,院士队伍从96名发展到现有院士609名。“最近,我们向社会公布了628位今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并将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两轮评审,必要的话,还要举行答辩会。最后增选出不超过70人为院士。”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当选院士呢?沈国舫院士说,工程院院士至少要具备五个条件。一是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贡献、水平达到最高层次;二是道德水平必须高尚,因为没有良好道德水平的人,成就不可能太高;三是有长期的工程科技实践;四是身边有一个团队、梯队,他获得成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他的事业有众多的中青年在参与;五是要具备为国家提供宏观咨询的能力,科研是越做越宏观的,工程院同时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咨询性机构,大家的意见聚在一起,就能够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提出很好的建议。
由于院士增选工作中,已当选院士的投票“权力很大”,所以,难免有些鬼迷心窍的人,想找他们“活动活动”,以为活动了,就会更加容易一些。沈国舫院士说,“应当说,院士的道德水平还都是比较高的。除了他们的自律之外,我们还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工程院对院士的道德科学建设非常重视,一经发现有违道德的行为,肯定严肃处理;同时,我们也有一定的措施,比如,每名院士只能提名两个人,每名院士只能提名本学科本领域的人,这样,至少让他们拒绝来‘活动’的人时,找理由会顺利一些。”杜祥琬说:“院士们对这样的活动是非常厌恶的,你越活动,他们越反感。有过这样的例子,本来他不活动还可能当选,结果他一活动,院士们反而一致不投他的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