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出版社主办、1979年创刊的《新华文摘》(以下简称《新华》),以其权威性、综合性和主流性在社会科学界乃至整个文化界发挥着导向的作用,对读者的阅读取向、研究者的选题写作乃至其他刊物的办刊旨趣,都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某作者或某杂志的文章如被《新华》转载,犹如一登龙门而身价倍增。听说在有的学校,这样的幸运作者可获万元重奖。《新华》之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下简称《社科》)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2000年才创刊的新刊物,虽然问世不久,但权威的地位已经确立。
实际上,《新华》与《社科》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摘刊物,而是综合性集萃文摘刊物。它们转载的文章虽然经过摘要、节录、压缩和整理,但一般保留了原文的基本结构和风格,一般仍有几千字的篇幅,看上去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具有可读性。同时,《新华》有“论点摘编”、《社科》有“论点摘要”栏目,各集四五百字的文摘五六十篇;又分别设“学术动态”、“学术信息”栏,因此可以说,二刊是兼有文选、文摘、索引、情报等多种功能的大型综合性集萃文摘刊物。
当然,二刊有明显的不同。就收录范围来说,《新华》更“综合”,举凡政论、时评、论文、书评、传记、文学作品乃至摄影、绘画等等无所不包,因而内容庞杂,形式多样,风格不一,可供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读者阅读,影响广泛。而《社科》的收录范围仅限于社会科学学术文章,内容相对单纯,形式风格也比较一致,读者面较窄,影响也较小。但就覆盖面来说,《新华》仅限于中国内地正式出版发行的刊物;而《社科》的触角还伸向港台杂志。《新华》是月刊,而《社科》是双月刊,二刊篇幅又差不多,所以《新华》的总容量应该大一些。就栏目设置来说,二刊各有千秋。《新华》按学科类别设置,规范严整,便于按类检索。《社科》比较灵活,打破学科界限,以专题、任务、热点、文体等分栏,便于根据情况集中文献,突出重点,符合现在学术研究中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特点,有利于读者全面集中地了解有关某专题的观点和信息。相比之下,《新华》就有点拘谨刻板,虽也不时在某一学科下组织专题文章,但毕竟受学科限制,不便集中跨学科的文章。
学术评价未必是《新华》和《社科》的初衷,《社科》还曾就此发表过一个谨慎低调的声明,但事实上许多学术研究单位和科研管理机构都以二刊的转载作为论文、杂志定级评优的重要指标,以至于有的作者揣摸二刊的口味来选题写作,有的杂志迎合二刊的标准来选题组稿。
总之,无论《新华》还是《社科》,其评价功能应逐渐淡化,而情报功能应逐渐增强。同时,二刊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改进:
1、缩短时差,增强时效,特别《新华》作为月刊,时差与《社科》一样是不应该的。
2、可适当做一些回溯性文摘,因为有的文章的价值要等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会被人认识,而当下的某个讨论热点可能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前某个观点的回响。回溯性文摘显然有益于学术研究的连续性,有助于减少重复和浪费。
3、从地域和出版物种类上扩大覆盖面,特别应重视近年涌现的那些优秀期刊。
4、增进加工深度,减少冗余信息,提高文摘质量。我注意到《新华》2002年第6期和《社科》2002年第3期都摘转了沈志华研究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文章,篇幅差不多,但《新华》只是对刊于《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上同名文章的节录,而《社科》是对沈志华前文和另一篇刊于《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2期的相关文章的综合摘要。显然后者的加工深度高,信息量大。当然这也许只是一个偶然的例子。
5、文摘作者署名,以加强其责任感和成就感,提高文摘质量。鼓励作者自写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