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好劳力,种地的好把式,但是那时的亩产量只有百十斤,一年忙到头,弄得粮食还不够一家五口人吃”。7月10日,河南省方城县湾街村,62岁的李海秀老人和记者唠起20多年前的“吃粮难”。
产量低造成的“吃粮难”曾因种种原因加剧,当时在许多地方都是个大困难。该难题在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方城被破解,始于河南农业大学玉米专家的到来。
推广新品种、新的耕作方式,开展夏玉米高产、稳产开发的专家,从几亩地开始试验。经过13年的奋斗,方城县的玉米亩产量由100多公斤增长到了300多公斤,其中,在专家们亲自指导下还创造了单产806公斤的全省最高单产纪录。
告别了几乎天天离不开的红薯馍、红薯汤等杂粮,农民真切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威力。城关乡农民主动请来农大的蔬菜专家,通过改畦栽为垄栽等办法,将大白菜的亩产量由750公斤提高到1万公斤。
1988年2月,河南农大的农学、林果、园艺、畜牧等方面的20多位专家由党委书记、校长带队应县委县政府之邀到方城实地考察,双方随即签订了县校共同开发协议书。
“我们的烟叶栽培技术已与国际接轨,每年至少承担5个省级、国家级项目”,谈起方城的烟叶,县烟办副主任、高级农艺师李绍志一脸的自豪。
这份自豪来自现代栽培技术对方城传统烟叶栽培技术的痛苦改造。
经过土质、气候条件等方面的调查,河南农大的专家着手对历史悠久的方城烟叶进行新技术改造。
“新品种不仅有品质上的入乡随‘俗’问题,还带来了播种、育苗、施肥等种植习惯的更新”,李绍志说,这种更新挑战传统习惯所产生的耕作惰性的难度远远大于技术更新。
将烟种掖在贴身处催芽,是一项传统技术,与此相比,新品种需要守在苗圃下种、测温,繁琐且费功夫。就在专家们与传统的耕作惯性抗争之时,多年不遇的冬寒让方城县博望镇刚刚启动的温棚蔬菜因大棚墙体单薄遭遇灭顶之灾。
农历正月初六,河南农大的专家就出现在菜农的温室大棚旁边,挨户采取补救办法,经过一番努力,几乎绝望的菜农通过补种补栽新的品种有了一笔不菲的收入。同时,试种76亩新品种的烟农一斤多收入几块钱的好消息也在全县传开,新品种、新的栽培技术随之推广开来。
经过5种栽培方式的筛选,方城县全面推广了膜下小苗移栽,全县大田烟叶上等率提高了15%,烟农亩增收300多元。
“我们通过仿野生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培育的裕丹参丹参酮二A含量达到0.4%,超过了国家药典规定的0.2%入药标准”,谈起方城特有的中药材裕丹参,赵铭钦滔滔不绝。赵铭钦是河南农大烟草系副主任,两年前担任了方城县科技副县长。
1988年以来,按照合作协议,河南农大连续向方城派了6位科技副县长,作为高效合作的新探索,2001年双方签订了县校合作项目对接协议书。
赵铭钦到方城任职之时,长年野生的裕丹参刚刚被纳入富民强县的新项目。两年多来,裕丹参的开发完成了按GAP标准制定的仿野生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无公害仿野生种植技术获南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通过了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新发展1.2万亩,总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丹参已销往上海、广州等地的制药企业,新成立的华丰集团仅试销20吨新研制的丹参茶,就实现销售额106万元。有着200多种名贵中药材的资源大县正阔步走向中药产业大县。
拿起科技这把“金钥匙”,方城县高效作物总面积达到108万亩,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教兴村计划试点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名前移了20个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