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失足不必恨千古 深情一片唤新生

2003-08-01 来源:光明日报 覃兆元 马正权 我有话说

湖北省松滋市新江口镇石板坡社区居委会始终把落实安置帮教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创建安全文明社区,9名帮教对象无一重新犯罪,受到群众的称赞。

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安置帮教网络

为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石板坡居委会建立了由党支部书记担任组长的帮教工作小组,建立“三线四结合”帮教网络,即由社区居委会党支部、关心下一代协会和刑释解教人员家庭这三条线,组成帮教体系,充分调动社区各界的积极性,推行家庭接收与居委会接收相结合,分片到人与共同帮教相结合,自找出路就业与居委会安置就业相结合,自我约束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

对失足人员,他们在接到刑满释放或解除劳教通知后,迅速动员和督促其家属去监所迎接回归人员,并及时到回归人员家中做工作,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在帮教过程中,实行一周一见面、一月一谈话、一季一考核、半年一总结、一年一评比,并让14名党员、关协人员对释放人员实行“二帮一”,定期进行劳动技术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9名安置帮教对象全部按地域配备了责任人。他们一方面坚持实行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安置帮教对象会议和帮教对象责任人会议,及时了解安置帮教对象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防止帮教对象脱管、失控。

去年3月,二小组居民赵某刑满释放当天,安置工作组成员和管段民警就到了他家,通过与他谈心,帮助他树立了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的观念,为他理顺了户口关系,还联系了一家酒店让他务工。有了正当收入,他对未来充满信心。送他上班的第一天,他拉着帮教人员的手激动地说:“我给街邻们抹了黑,居委会领导同志却没有嫌弃我,而是像亲人一样对待我,我如果不改邪归正、重新做人,就白活了这一生!”

情理交融,倾情做好安置帮教工作

实践中,他们针对一些刑满释放人员曾经在心理上受过伤害、性格偏激的实际,坚持情理交融,以情感人,因势利导,并在工作中对所有帮教对象实行“三个一”,对重点对象实行“五必访”。“三个一”即对刑释解教人员一片真心,绝不歧视;一片爱心,感化教育;一帮到底,帮出成效。“五必访”即重点刑释解教人员生病必走访,生活工作有困难必走访,情绪不稳定必走访,家里有红白喜事必走访,家庭闹矛盾必走访。通过这些措施,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社会的关心,走向了自立、自强、自尊、自信。

一小组居民王某,1993年因盗窃被判刑7年。2000年10月,刑满释放后,社区居委会为他办理了营业执照,帮他开了一家餐馆。几个月后,生意刚红火起来,市里搞城市建设,王某的餐馆被拆掉了,他不得不靠摆菜摊过日子。社区居委会又帮他竞争承包了100亩荒河。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第二年他刚花3万元资金投入鱼苗后,附近一家酒厂的糟水池突然破口,糟水冲到他的鱼塘中,淹死了鱼苗。一个接一个的打击使王某痛不欲生。社区居委会的同志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支部书记刘维玉多次出面,通过与酒厂联系交涉,终于为他争取到3万元的赔偿金,使他的鱼塘重新恢复生产。现在,王某的鱼池由粗养鱼池变成精养鱼池,每年上缴税费近万元,并建起100平方米的新楼房,同时他还利用空闲地种植水杉树4000株,使荒地变成绿色庭院。

齐抓共管,注重安置帮教工作成效

要使刑释解教人员真正走上阳光大道,既要加强管理,又要多方激励。工作中,他们一方面组织劳释人员学法、知法,不断提高素质,另一方面则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他们积极进步,艰苦创业。

辖区一小组王家三弟兄,长期以来打架斗殴、敲诈勒索,均被判刑或劳教。1992年前后,他们相继回来。社区居委会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他们不但与帮教安置小组成员保持距离,而且还认为居委会是在监视他们。1997年12月的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帮教小组几名成员又到了王家,王氏三兄弟不理不睬。三兄弟70岁的老父亲患严重的哮喘病冷得发抖。得知王家没有白炭,社区居委会几位同志决定将办公室仅有的40斤白炭送给王家,并要老三一起去搬。老三在搬炭时,看见办公室里仅有的白炭都送给他们了,激动地说:“天气这么冷,炭搬走了,您们怎么办?”居委会的刘书记说:“你不用担心,我们年轻,身体健康,不烤火也挺得过去,只要你以后能用自己的劳动挣来钱,好好孝敬老人、带好妻儿就行了!”王金平当场就流下了眼泪,他说:“刘书记,我一定要自立、自强,不再给您们添麻烦!”后来,经多方联系,王家老三办起宰鸡宰鸭摊,同时还饲养生猪。经过3年多奋斗,他走上了致富路,每年纯收入达3万元以上,并安置了3名待业青年。

有了带头人,王家其他两名劳释人员也从心底接受了社区居委会的帮教,取得明显进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