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8月3日电600万尾裸鲤鱼苗,日前被放流在青海湖北岸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中。这标志着青海湖裸鲤资源开始由封湖育鱼、禁捕等被动保护措施向人工放流等主动保护措施转换。
农业部渔业局有关专家介绍,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属高原冷水鱼种,是我国名贵鱼种,1979年被国家列为稀有水生动物。因为生长在高寒、高盐碱的青海湖中,裸鲤的生长速度十分缓慢,平均10年长0.5公斤。由于过度捕捞,近年来青海湖裸鲤数量急剧下降,严重威胁着青海湖的生态平衡。
裸鲤是溯河产卵鱼类,咸水中生长,淡水中繁殖。每年4月至8月为裸鲤的产卵季节,亲鱼溯河而上进行繁殖。近年来,由于青海湖沿岸植被破坏,滥垦截流等原因,青海湖的许多补给河流处于半干涸状态,入湖河流数量由20世纪50年代的108条骤减至现在的8条,仅剩的可供湟鱼产卵繁殖的淡水河道也由原来的711公里减少到278公里,大量繁殖裸鲤无法回游产卵。
水产部门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成功地攻克了裸鲤的人工繁育技术,掌握了青海湖裸鲤的亲鱼采捕、鱼卵采集、人工授精、人工孵化、鱼苗培育、鱼病防治和人工放流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完成了由实验阶段向大规模放流过程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