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而美,拥湖而秀。水是武汉之魂!
坐拥百湖的武汉,淡水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1/4。做活水文章,改善水环境,武汉的文明创建也就写在碧水里写在蓝天上。
过去,武汉人很少去看江,因为江堤是抗洪的战场,既没有心情又没有景观。更不用说去亲近江了!
“亲江”的构想,是在江堤加固之后提出的。武汉市把防洪防汛的实际需要与江堤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去年2月正式启动了汉口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去年国庆期间,长达1公里的一期工程全部完成,16万平方米的江滩绿地彻底改变了“昔日泥沙成江滩”的“枯黄”面貌。滨江亲水活动带、观景林荫游憩带和交通市政功能带,中心绿化广场区、滨江观景区和休闲活动区,为市民提供了散步、娱乐和亲水活动空间。汉口滨江区的历史建筑和文化内涵又使堤内外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
家住武汉关小区82岁的张子烈老人,兴奋地对记者讲述着江滩的变化。他说:“过去江边的泥巴路难走,江堤是土的,沿江都是乱七八糟的。夏天晚上,住在沿江的街坊都在江边自己摆竹床睡觉,每到夏季就怕发大水,怕家被淹了。现在的江堤修得多坚固、多漂亮,还变成了江滩花园,我每天到那里锻炼。沿江的马路又宽又长,灯又亮,高楼大厦绿树成荫。”
曾经是武汉防洪心腹之患的“龙王庙”险段,如今也成了市民“亲江”的好去处。新建的“98抗洪图”浮雕向人们再现了那场感人的惊天动地大会战的场景,改造后的武汉港十一码头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水上世界”游船景点成为观江的又一好去处,原有的5000多平方米老旧建筑已被改建成4000平方米的广场……
7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著名的东湖风景区。有一个地方最浪漫,像是到了海南岛的亚龙湾。这就是“东湖疑海沙滩浴场”,这片人造沙滩浴场,成了武汉人的大浴盆。东湖之秀、东湖之大、东湖之迷人在这里尽得显现。
东湖,一直是武汉人引以为豪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水域面积是杭州西湖的6倍,风光旖旎,碧波荡漾、青峦叠翠、人文荟萃。磨山、枫多山、吹笛山,共34座山峰环绕东湖碧水。
如今,东湖正在赛西湖。据东湖风景管理局副局长王三军介绍:东湖逐渐形成了有区域特色的听涛水上娱乐游览区、磨山楚文化游览区和落雁生态游览区,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超过200万人次,2000年被授予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两年后又通过了ISO14001环境体系论证。市政府通过向世界银行贷款,从1998年至今已投入近10亿元,相继建成二郎庙、龙王嘴、沙湖总规模38万吨/日的三座污水处理厂,完全有能力应付30万吨/日的污水入湖量,还关闭了15个排污口。
每一个湖泊都是武汉的眼睛!汉阳区月湖因古代却月城而得名。风景优美,典故众多,湖边的古琴台举世闻名,琴台遇知音佳话千古流芳。但长期以来,这颗江城明珠长遭蒙蔽。去年3月,市、区政府投资8000万元,拆迁房屋,截污清淤,新建了月光广场和亲水平台广场,整个月湖地区现已透水透绿,净化美化,通畅可达,成为市民锻炼、休闲的理想场所。
去年3月1日,武汉市颁布了全国首个规范湖泊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为保护湖泊限制排污提供了保障。就在《条例》颁布后不久,有市民举报位于武昌区的沙湖被大规模填湖,水务局及市公安局联合执法,硬是勒令填湖者将填进的东西挖了出来。
渍水,一直令江城百姓苦不堪言!哪怕是小雨,城区的积水也会迫使市民高挽裤管、穿上长筒套鞋。如果遇上暴雨,五分之一的城区渍水就会齐膝以上,最深处竟有3米。
应该擦干百姓的鞋子!
“大雨大渍、小雨小渍”的局面必须改变!武汉市分两次进行大规模的排水设施建设,共投入10多亿元。近两年,又投资近4亿元完成唐家墩等13项排水工程及泵站改造工程。截至“九五”末,武汉市主城区共有排水管涵、渠1445公里,覆盖面积493.7平方公里,普及率81.5%;现有排水泵站47座,抽排能力381.8立方米/秒,排水地区达1590平方公里,汉口后湖泵站更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排水泵站。
今年梅雨期间,武汉各泵站开足马力,10余天时间就抽排了6亿立方米的渍水,足以填满6个东湖!据武汉市水务局介绍,现有的排水设施基本上满足了武汉一般排水需求,可以抵御1个月的暴雨。目前已使全城90%以上的地方摆脱了渍水之苦,受益人口18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