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融进了一群军人的血汗,西部跑道才充满活力。
到过西藏邦达高原的人都知道,这里平均海拔4334米,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60%,就是人躺着不动,身体的负荷也相当于24公斤。为重新修复邦达机场,当地政府与几十家施工单位接洽,回答只有一个:骨头太硬,啃不动。无奈,组织者想到了空军第九工程总队。
开工后,工程队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挖掘冻土层。当时邦达气温零下20摄氏度,冻土层深达2米多厚,124马力的推土机铲片在冻土上作业碰得火花四溅,只能刮下薄薄一层土皮,而各种建筑工程的要求必须挖到地面两米以下。虽然国家给九大队工期时限为两年,但因无霜期短,实际施工时间只有10个月。
为抢时间,官兵们制定了一张“特别作息时间表”。它记载的绝不仅仅是每天官兵们工作15个小时的过程,而是一代军人的钢铁意志和精神。起床:5∶30;早餐:6∶00;上工:6∶30;午餐:12∶00;开工:13∶00;晚餐:19∶00;开工:20∶00;收工:21∶30;就寝:22∶00。正是这张渗透着拼命意味的作息时间表,使90多名官兵因睡眠不足而晕倒在工地上,也正是这张表,使工程进度加快了一倍。
也许要故意考验这群穿军装的小伙子,老天几乎日日都要制造点麻烦:要么下雨,要么降雪,要么是雨加雪。官兵们同雨雪展开“游击战”:雨雪来了,他们就爬到汽车底盘下躲躲,雨雪小了,钻出来继续干。有时正在吃饭,一场暴雨袭来,饭菜就泡了汤,只好就着雨水吞咽。天长日久,90%的官兵都患上了肠炎。随队军医作过一个统计,1000余名官兵3个月吃掉了1000片一瓶的黄连素300瓶,听起来都让人震惊。
就这样,一条5500米长、45米宽的主跑道,83天就全部贯通,军人工程队创造了“生命禁区”的奇迹。
成功修复邦达机场,使空军第九工程总队一炮走红。一时间,云、贵、青、川等准备修建民用机场的西部省份,都纷纷把目光投向他们。
1998年深秋的一天,四川省广元市人民政府一位领导,风尘仆仆找到工程总队队长曹定国,恳求他们修建广元机场。曹队长感到纳闷:广元机场1993年就被批准修建,为什么5年还没有建好?
站在广元机场的工地上,曹队长惊呆了:原来这是一个施工难度极大的工程——广元市四面环山,机场只能建在3座连接的荒山上,最高的77米,最低的55米,前期要把3座山头削平,再把3个山涧填平,然后在山上推出跑道、停机坪和候机厅。更令人生畏的是,先前中标的施工队为了炸平这3座山头,已在山腰间打下上万个深孔,装进了几百吨炸药,但由于技术出现失误,爆破没有成功。施工队留下巨大的哑炮而临阵脱逃。如今谁接手这个工程,就等于接手了一颗随时都可能爆炸的巨型炸弹。
广元市人民政府先后请了10多个地方施工队,但无人敢干。
曹队长接过了这一危险工程。
一支由干部、老兵任安全员、操作手的党员排险队组成了。他们义无反顾地奔向雷区。
5条导洞一百余吨炸药,大卡车一共拉了半个月。1999年3月,所有哑炮彻底排除。当最后一车炸药被拉走时,广元机场民航管理局范局长握着曹定国的手激动地说:“解放军为我们搬掉了拦路虎,打了一个漂亮仗!”
经过半年艰苦奋战,西部第一座在山顶上修建的机场竣工了,验收合格率达100%。
辗转西部十多年,空军第九工程总队相继修建了芒市、迪庆、丽江、宜宾、拉萨等几十个机场。所到之处,人们记住的不仅仅是第九工程总队这块牌子,还有那一个个用生命和鲜血为西部经济建设增光添彩的军人名字。
最响亮的名字当属总队长曹定国。老百姓说他是修机场跑道的“神人”,打眼一看,就知道什么土质,采用什么样的材料和工艺。其实,他是一个有着好几项个人专利的工程师,他率先创造的真空吸水新工艺,填补了我国高原工程技术的空白。记得西藏在修建日喀则机场时,混凝土跑道的冻裂、断板、掉渣问题成为工程的头号敌人,第一个施工队干到一半便败下阵来,第二个施工队刚接手很快也知难而退。有人建议:“快去找穿军装的曹定国吧,只有他才能解决问题。”曹定国来了!他首先在跑道旁建起了一个试验室,对当时使用的高原材料逐个进行试验。他发现:混凝土容易出现裂缝和掉渣,主要是沙子的吸水性不强。他寻遍附近的山山岭岭,找到一种吸水力极强的高原红沙。曹定国大胆改造真空泵,在高原率先采用真空吸水新工艺,迅速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使困扰了多年的高原混凝土易裂的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正是这次征战,他先后完成了25项技术改造。
修建西部跑道,在工程队的荣誉室留下了100多面锦旗——“全国先进建筑企业”、“全国拥政爱民先进单位”、“鲁班奖获得者”等。这一面面锦旗向世人昭示,军人,不愧是西部大开发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