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国防科大副教授王雪松挑战经典的雷达极化理论,提出了瞬态极化这一全新概念;他的博士论文《宽带极化信息处理的研究》,被专家认为是这一领域超越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理论成果。他能迅速脱颖而出,得益于国防科大的创新环境。
1996年,王雪松刚被国防科技大学批准提前一年半攻读博士学位,导师庄钊文教授即把雷达极化问题作为他的研究方向。
雷达极化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一位国际权威来华讲学时指出:“虽经几十年研究,但这个问题远未解决,尤其在极化目标识别方面,要想取得突破,估计还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王雪松坚信:世上没有越不过的高山。既然传统的极化理论体系使极化信息的应用难有进展,那么,是否理论本身就有缺陷?王雪松以新的眼光审视传统经典的极化基础理论,经过艰苦探索,他发现了极化基础理论的局限性,于是提出了瞬态极化这一全新概念,并从这一概念入手,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
5年间,他共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与导师合作发表论文44篇。他还与导师合作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有关雷达极化问题的专著《雷达极化信息处理及其应用》。他的博士论文《宽带极化信息处理的研究》入选“2001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999年,他研究箔条云散射问题,证明箔条偶极子的平均雷达散射截面是0.213倍波长的平方,而非被人们默认使用近30年的原苏联科学家所说的0.17倍波长的平方这一所谓“经典结论”。王雪松把这个研究结果发表在《电波学科学报》上,得到有关专家认可。
今年5月,王雪松入选第四届“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