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剑峰,1902年10月17日生于安徽省婺源县(现属江西省)。1926年,赴法学习,次年,进入巴黎大学主攻西方哲学,还研读心理学、逻辑学、世界史。回国后先后执教于安徽大学、苏皖临时政治学院,福建师范专科学校、福建建阳国立暨南大学。从1952年起,在华中师范学院(现华中师范大学)致力于中国哲学史和逻辑学的教学和研究。
詹剑峰先生一生的教学内容和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史和逻辑学方面,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曾说过:“我总觉得,做学问要有踏实、虚心、有恒心和勇敢的态度。”在《我的生涯》一文中,他将自己的治学之道概括成:做学问要务实创新。他谦虚地说:“我一生学无专长,但颇务实。即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切切实实,治学踏踏实实。”他认为,搞教学科研的人,首先必须具有科学老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不能急功近利,图虚名;其次要有创新精神。他的专著《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1962年已写出第二稿,当时出版社就决定出版,但他仍觉得不满意,不断修改、补充,直到去世前夕,才同意出版。他留下的这份思想遗产,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高度赞誉,认为该著“对我国哲学史的深入研究,是一部十分珍贵的思想财富。”
做学问要有谦虚精神。詹先生说:“学问浩如烟海,每个人的所知,只是太仓之一粟。语云:‘器小易盈。’因之,唯虚乃能受,亦唯虚乃能容,而‘有容乃大’。”他的《墨家的形式逻辑》一书1956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很快又出了第二版,印了3次,同时在海外被翻印数次,在西德、美国、东亚行销,得到国内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他“坚持用今天的普通逻辑科学知识来评价和总结墨家的逻辑思想,而又不失其古代墨家思想的逻辑特点和民族特点,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逻辑思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对于这些评论,他始终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他深知,一部专著的出版,并不意味着对墨子研究的终结;一部专著所受到的鼓励,也并不意味着它的完美无缺。他虚怀若谷,继续在墨学领域耕耘,尤其重视不同学派的意见,经过20多年的潜心苦研,于1981年12月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墨子的哲学与科学》一书。
詹先生认为,做学问不是靠一时的心血来潮,必须坚持方向,持之以恒。他学识渊博,不仅精通中外哲学史、逻辑学,而且在中外政治史、文化史、思想史方面也造诣很深。但他始终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外哲学史和逻辑学上。所以,他的学术成果,内容相对集中,尤其在老学、墨学研究领域忠于史实,融贯中西,独辟蹊径,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得到海内外专家的公认。做学问必须要有大胆的精神,敢于突破成见、成规、传统、权威的枷锁。詹先生说:“学术界有许多权威之言,传统之见,这些东西并不都是好的。做学问贵在创新。我们常为成见所束缚,迷信权威。”他认为,如果不破除迷信,被权威之言吓倒,就必然束缚自己的思想,这就不可能超越前人,学术就不能进步和发展。因此,真正想做学问的人,“必须要做到勇敢,具有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相信真理的力量。”同时,也要有好的研究方法和深厚的积累。他深有体会地说:“我能够在著述中有些心得,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我的中西比较研究方法,眼里的材料多而可靠,心里当然就踏实得多,勇气也就有了。”由此,在学术上,詹先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于老子的研究,长期争论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老子其人及其书是出现在春秋时期还是出现于战国时期;二是老子的道论是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对这两个问题,詹先生穷年累月地探索。他从《左传》、《史记》、《礼记》、《孔子家语》、《庄子》、《列子》等典籍中,详考老子及其与孔子的有关记载,对老子其人其书,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在墨学研究方面,詹先生也是旁征博引,对先秦是否有后期墨家、墨经是否墨子所著、墨子是否创立了辩学(逻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指出先秦无后期墨家,墨经基本上是墨子自著,创立辩学者是墨子。从而推翻了近现代著名哲学大师梁启超、胡适、冯友兰等人的旧论。不仅如此,詹先生进而建立了墨家形式逻辑的体系。海外出版的《墨学研究》对此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视墨书为一整体,引证了墨书的其他篇章,来说明墨子一贯的逻辑体系,这是近代治墨学者的一大进步。”作者提出了“有许多值得注意的见解,特别是读墨余论部分,论证颇详。”此外,詹先生对墨子宇宙论是认识论的研究,也有许多真知灼见。
做人老老实实,治学踏踏实实,詹剑峰先生言之,践之,几十年如一日,永为后学者所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