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考及招生录取的改革人们总是“评头论足”、观点不一。那末,高校招生改革应如何定位?怎样做才是科学正确的呢?笔者认为,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必须以人为本,使广大人民均等地享受到自己的那份权利。如何检验这一目标的实现,近代兴起的教育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三把尺子: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
起点均等又称效率优先的起点均等,即淘汰筛选方法要公平,人们受教育的权利和入学的机会要均等,无论民族、性别、阶层的贫富,都应享有同等的待遇。这相对于面向豪门权贵的等级教育无疑是巨大的进步。这种均等的背景是经济基础还相对薄弱,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所有求学人的愿望。
在我国,起点均等的教育制度不仅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更受到法律的保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都有明确规定。用起点均等观审视近年的招生录取改革,可以说基本稳定但还时有冲击。
我国大学一直坚持着“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使考生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许许多多普通劳动家庭出身的学生凭借自己的优秀成绩被录取进大学;招生部门一直在努力工作,积极探索公平、公开、公正的考试、阅卷及录取方法;比较严格的法规和纪检力度惩治了一些利用手中的权或钱弄虚作假、营私舞弊,企图把不合格的考生塞进大学的人员,从而基本保证了大学门槛的公平公正。
然而,计划经济的尾巴还在影响着招生计划,地域之差使得大学门槛高低起伏,“高考移民”数量增加且引发争议,升学的竞争演变成户口的竞争;高校收费标准的多元化使得大学门槛又出现贫富差距;有些人总想钻空子施展权力干扰考试和录取;每年因志愿填写不当导致高分学生落选,使得学生在运气面前失去了均等,也就是说,户口、钱、权、运气等因素还时时冲击着大学门口的均等。
过程均等又称公平优先的形式平等,即针对淘汰和筛选性的教育,要求所有学龄人都享受同等的教育,在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过程中都同等对待,这相对于起点均等,应该说是前进了一步。这一观念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经济实力的提升。
高等教育过程均等有两方面涵义:使每一位应该享受高等教育的人能如愿以偿进入高校;使每一位进入高校的人都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由于后者主要涉及教育资源的占有、课程与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均等,基本属于教育教学的计划和管理、教育质量的保证,与招生录取相关较弱,本文侧重讨论与高考录取相关比较密切的第一方面。用过程均等审视近年的招生录取改革:有明显改善但还参差不齐。
近年高校扩招、年龄放宽使更多的学子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2002年我国高校在校生总数为1512.6万,15%毛入学率的目标已基本实现,这标志着我国已开始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
由于中国地域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人口众多且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省份,仍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因招生计划限制而被拒绝在大学之外;大学的数量、品种、地域分布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和考生的需要;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措施还不完全尽如人意。
结果均等又称突出个性发展的实质均等,它要求的是结果的相同、取得学业成功机会的相同,即教育应充分考虑和开发学生的天赋和潜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较高层次的均等,这种均等的实现不仅需要经济的强力支持,而且需要社会文化、公民素质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用实质均等审视近年的招生录取改革:只是刚刚起步还任重道远。2002年,江苏省有6所高校试行了“自主招生”,今年教育部允许22所重点高校试行了“自主选拔录取”。其目的就是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础上探索评价录取的多元化,不拘一格选拔类似胡铃心那样分数低但潜能好的人才,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一些省市还对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给予了政策倾斜,经专家考评确有特长的学生可照顾录取,这不仅承认了学生特长的价值,而且可以大大促进中小学和家庭的素质教育。
近年来,面向职业高中生的对口招生考试不仅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的需要,更体现了以人为本、注意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今年还进行了面向矿山和农村的招生改革,对于提高矿工和农民的文化素质影响深远;高考内容的改革是最近高考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有关部门一直在努力探索选拔学生的科学合理的考试内容和方法。从总体上看,虽然考试品种增多,但考试内容单一,千校一卷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自主招生的比例还很小,面临的改革任务还十分艰巨。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地域壁垒的影响,使招生计划和手段难以突破;社会诚信体系脆弱,使得学生记录诚信体制的建立举步维艰;加之每年几百万的考生、上千所高校,幅员辽阔、贫富不均的国情,如何分门别类甄选出各得其所的学生,无疑面临很大的困难,这些都说明进一步的改革不单是教育界本身的事情它还受到了社会进步程度的顽强制约,这不仅是学校面临的课题,更是全社会面临的艰巨课题。
实现实质均等的症结是评价学生的标准和学生平时表现的诚信记录,类似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和严格公正的体育艺术成绩人们无可非议,但对于学校的成绩证明和鉴定还疑虑重重。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个社会里多种均等形式并存是很正常的,它们有相互矛盾的方面,又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各自发挥着不同于其他的重要作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可以是不同的均等形式,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层次也可以有不同的均等教育。每一种均等教育观都有其固有的内涵、特定的适用范围,其形式都有特定的历史渊源、历史的贡献,不可能用惟一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不同的教育均等观念。
经过政府批准的对部分学生的高收费,确实干扰了起点均等,但却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过程均等;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限制了实质均等,但却保证了现实社会的稳定及有限教育资源的相对合理的利用;坚持进行实质均等的改革探索就是为了在时机成熟时让广大学龄青年都能享受到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
这些年高校招生考试之所以曲曲折折、争论不休,其原因之一就是习惯用一把尺子衡量:要么用实质均等否定起点均等,说高考是素质教育的绊脚石;要么用过程均等冲击起点均等,呼吁马上实现“广口进、小口出”,人人都可上大学;要么维护起点均等消极抵制实质均等的探索……应该用三种均等三把尺子,来衡量近年高校招生考试的改革,以帮助我们澄清认识、认准方向、取得共识,进而逐步创建理想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作者系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