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一门艺术。它以汉字为载体,通过笔墨对空间进行处理、分割,抒发人的情感,反映社会生活。高等学校的书法教育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出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的人才。它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书法艺术不但是我国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组成部分,而且对世界文化也产生着重大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书法的价值越来越超出汉字使用的范围而被世界所认识。书法善用简练的线条造型,来表达复杂的意境情趣,这一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段,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比如,国外有的画家就公开宣称自己的作品是受了中国草书的启发。1997年4月3日,美国耶鲁大学举办首届国际书学史讨论会,其中有一篇论文的题目是《中国书法对现代画家的影响》。再如,1998年12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在法国巴黎举行了《巴黎现代中国书法大展》。这些事例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道德品格教育的功能。书法的美与丑、高与下,是与书法家道德品格相关联的。数千年的传统也形成了书法审美的一种心理定势:人品与书品相一致。所谓“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这里的“人”,是指人的道德、品格、情操、修养等。如唐代著名书法大家颜真卿,其宽博雄强、柔中寓刚的书风,正体现了他刚正憨直的品格。他不仅书法精湛,而且人品也为后世所敬仰,是“字如其人”的典型代表。又如唐代另一位著名书法大家柳公权,主张:“心正—人正—笔正—书正”,在书品上具有“铁骨铮铮”的独特风格,在人品上也是个风骨凛然的君子。再如“北宋四大家”即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是北宋书法史上的代表人物,其中的“蔡”原为蔡京,因其为人为后世所唾弃,被改为蔡襄。可见中国书法在“人品与书品”问题上更注重“人品”。
——辩证思想教育的功能。历代书法家在书写作品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辩证法。历代书法理论家也不断地探索着书法艺术美的奥秘,暨书法作品中所体现的辩证关系。例如笔法中的方圆、曲直、起收、提按、虚实、藏露、中侧、轻重、转折;结体中的主从、疏密、大小、长短、平衡、呼应;墨法中的浓淡、枯涩。又如书法审美中的黑白,刚柔、巧拙、疾迟、险平、斜正、筋骨、违和、动静等。书法艺术性就是在复杂多变中形成多样化统一,使对立双方辉映成趣,相得益彰。唐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著《书谱》,通篇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比如,他对学习方法的过程进行了概括:“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再如,“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八个字,道出了和谐与变化,法则与创新的关系。又如,“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主张书法作品要有“凛”有“温”,有“鼓”有“和”,达到刚柔相济、枯润并兼的效果。这里面都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除此之外,在书法发展史中,书法练习与创作中的量变质变、主次矛盾、普遍联系、否定之否定等也都体现着辩证思想。因此说,书法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书法审美水平、抽象思维能力,还可以通过书法教学中所蕴含着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来完善思维方式。
——心理素质教育的功能。学习书法是一项严密细致的实践活动,有着比较严格的程序。如先学楷书(通常是这样,也不尽然),后上通篆隶、下通行草,按步骤、有计划地依次进行,有条不紊。这无疑对于培养认真刻苦、细致耐心、聚精会神、意志专一、循序渐进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都具有重要作用。学习书法要勤学苦练、贵在坚持、一丝不苟,做到:眼勤、手勤和脑勤。“眼勤”,是首先要像读书一样去“读帖”,去深刻体会、仔细揣摩。而后要“手勤”,就是要在读懂法帖的基础上加以实践。比如临帖,所写的字就要像所临帖上的字,做到“心摹手追”。亦如《书谱》中提出的“拟之者贵似”。这是临帖的基本法则。在读懂、逼肖之后就应“脑勤”,其最主要的方面是寻求该帖的规律特点,以便在书法实践中心领神会、融会贯通。
此外,许多古代书法家刻苦学习的故事,也是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与心理素质教育的良好素材。如“草圣”东汉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曹魏时期钟繇苦练用笔,“卧画被穿过表,如厕至于忘归”;唐代智永登楼练字不下40年,退笔成冢;唐代欧阳询深山访古,见一古碑,流连忘返,投宿碑下,布毯坐观三日三夜乃回等等,不胜枚举。通过讲述这些书家刻苦学习的故事,使学生不难理解这样一个道理:只有苦学、善学、持之以恒,才能逐渐养成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和对自然科学的一种美的感受能力,为不断提高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增强创新素质的功能。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变革与保守不断斗争的历史。学习书法也是一个不断应变、开拓、进取、创新的过程。凡有成就有贡献的书法家,都是既善于继承传统,又不甘当“书奴”,锐意进取,大胆应变,勇于创造,从而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开拓者。正是这些书法变革家才最能体现时代特点,因而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代表人物。如东晋王羲之,幼从卫夫人(字茂漪)学书,不以为满足,又此游名山大川,眼界大开,方知一味学卫夫人“徒费年月”。从此他博采众长,兼撮众法,备成大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艺术高度,被称为“书圣”,并在张芝之后(东汉张芝为“草圣”,使草书成为书法艺术领域最富表现力的书体)完成了章草至今草的嬗变,使草书再展新姿。其子王献之继父遗风,又不死守家法,变“内”为“外拓”,创出了自己的风格,创草书“一笔书”,将今草再推进一步。所创“一笔书”、“破体”(大令体),是王献之的又一大贡献。其主要特点是打破楷书、草书界限,但又不是正统的“行书”。偏于楷的为“行楷”,偏于草的为“行草”,给书者留有极大的回旋余地。唐颜真卿被公认为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后的第二座高峰。他一扫书坛矫揉造作习气,开创一代“宽绰丰满”、“茂密端凝”的书风,成为开宗立派颜体的划时代的书法大家。由此可见,,这些书法大家无一不是在继承中求变法,从而才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单位: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