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峡平湖的壮美景象相比,几个月前几位教授和研究员进入三峡重庆库区显得悄无声息。但这些“眼镜”们的一举一动,引起当地极大关注。有人把他们的“流入”比作又一次三峡蓄水,希望这种悄无声息的“蓄水”,能带来新的高峡平湖式的沧桑巨变。
因为这些人是科技首席执行官(简称科技CEO)。
重庆是一个同时拥有大城市和大农村的特殊直辖市,从城市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层次分明。重庆市委、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了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等三大经济区。其中三峡库区生产要素质量不高,特别是科技人才匮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正因如此,科技扶贫一直是配合三峡工程和移民开发的重要任务。重庆市科委副主任沐华平介绍,在总结分析过去的成功实践后,重庆市委组织部、市科委、市人事局等部门又提出以区域重大项目为载体、科技团队整体行动、科技项目实施与科技挂职结合、科技首席执行官与科技特派员互动的科技CEO行动。
与科技挂职等传统模式相比,科技CEO的最大优势在于将资金、项目、技术、人才“打包”引入,既可以较快地产生看得见的直接效益,又便于有效地将都市经济圈相对富足的科技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引向欠发达地区,吸引更多的人才以子项目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带动当地群众发家致富,避免了传统科技扶贫模式常常遇到的有资金无项目、有项目无人才、有人才又无资金和项目的尴尬。
2002年8月,科技CEO在重庆正式启动。作为重大科技项目的首席执行官,科技CEO集项目首席专家与区(市)县科技行政副职于一身,不仅能自主决定项目进展、资金使用和人员组合,设立由若干科技特派员组成的分项目工作组,形成“官”“员”联动,还可以运用科技行政副职的权力,调配使用相关资源,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集权”人。
第一批就任的4位科技CEO,很快以自己的工作证明了新模式的生命力。
中科院成都山地研究所研究员陈治谏主持的“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得到了中科院、科技部和重庆市科委的共同支持。在陈治谏的组织带动下,开展了异育银鲫、黄颡鱼、大闸蟹等特色水产养殖、草—畜生态养殖、粮经果复合聚土扰作、高价值药材开发试验,引进果树、水产、药材、蔬菜优良品种80多个,培育种植、养牛、养羊专业户30个。示范园重点技术扶持的两个民营龙头企业,规模也达到了1050亩。生态农业科技孵化园、10万头生态猪养殖基地及配套的道路、灌溉系统,都在紧张建设中。
同济大学副校长、国家863计划环境保护专家组组长赵建夫教授牵头的“重庆三峡研究院”,汇集了同济大学、南京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6所高校的专家。由8位教授和14名博士组成的6个课题组,将合作进行三峡库区重大科技问题,尤其是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这一项目在万州区启动后,同济大学又在此建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并招收了两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由同济大学申请的“长江水环境”和重庆大学与西南师范大学申请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也将随之落户万州。目前,2000亩野外生态环境研究基地已开工,与德国尤里西研究中心的全面合作启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科学实验船”的前期调研和设计工作已经完成。
今年4月,重庆市与中科院就共同推进科技CEO达成共识,双方同意联合推进科技CEO,加快中科院成果在重庆的转化应用;5月,科技部正式批准重庆为第二批全国科技特派员试点区,并安排200万元专项经费。
引导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四下乡”,促进外来先进生产要素与当地资源要素结合,并在当地有效转移,是确保科技CEO行动成功的关键。为此有关部门确定了7大原则:需求拉动原则,首先由各区市县申报,以培养和发展科技产业,化解“三农”问题为出发点;高位流动原则,针对当地拔尖人才短缺的现状,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团队联动原则,发挥人才群聚效应,形成科技CEO与科技特派员联动机制;项目带动原则,通过项目实施汇集人才,建设基地;利益驱动原则,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和知识参与分配;此外,还有滚动发展和资源共享原则。
政策导向和市场化运作的共同推动,使此次的科技CEO行动与以往的科技扶贫有了较大的区别,它所受到的欢迎也是前所未有的。按照计划,重庆市将在5年内面向国内外公开选拔30到50名科技CEO投身基层。各区县的积极性更高:资源型城市万盛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区委、区政府已筛选出了30多个项目;已经尝到甜头的万州区,现在又准备了53个新项目。
万州区科委副主任王延平说,区县积极性高,不仅仅因为科技CEO能够一下将当地紧缺的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全带过来,还在于这些前沿技术,能够通过推行产业化在当地落地生根,由“流动人口”变成“科技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