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拒绝虚假和功利

点评
2003-08-16 来源:光明日报 吴志雄 我有话说

据报道,自中国工程院新一届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成立以来,共受理对院士的投诉21件,涉及院士18人。经调查核实,日前中国工程院公布了对院士投诉信件的审查结果。

对公众的疑问,对个别院士的问题,中国工程院不是回避、掩饰,而是坦坦荡荡地自我揭短,这种直面问题的求实勇气、尊重舆论的开放精神和纯洁科学的职业责任,无疑让人击节叫好。更让人欣慰的是,中国工程院规范地处理投诉,正是从制度层面预防和制止学术腐败的可喜之举。

科学拒绝虚假和功利。科学的独立性、严肃性和客观性,是科学的灵魂。公众对科学的信仰、对科学家的尊崇,正缘于此。然而,不知从何时起,科学的圣殿也遭遇到了玷污。学术腐败现象,在腐蚀着科学尊严的同时,也在瓦解着公众对科学的信仰和信心。个中原因,既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更是约束机制的缺失所致。对如何遏制学术腐败,我们往往把“宝”押在人的道德和良知上,强调依靠自律来进行“疗救”,而忽视了从制度层面来进行“医治”。对某些人的“越轨行径”,有关管理机构要么耳目闭塞,要么“粗枝大叶”,要么怕自曝家丑而捂着盖着,鲜有严肃处理的;而社会舆论对学术腐败的危害,也多是不痛不痒的谴责了事。

当自律靠不住时,“他律”无疑是最有效的“药方”。如何进行“他律”?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无疑是治本之策:一方面,要建立起严密的审查机制、有效的监督机制,摒弃“暗箱操作”,把学术论文的发表、科研成果的评价和职称的评定等事关科学尊严的“要素”公之于众,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从源头上防止学术腐败的产生。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严厉的责任追究机制,对不恪守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某些人的“越轨行径”,一经发现,严肃处理,轻则削其“头衔”,夺其“饭碗”;重则诉诸法律、追究责任,从制度层面防止“冒险触电”行为的出现。

(作者系湖南省娄底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