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书签

●周四书话
2003-08-21 来源:光明日报 刘学文 我有话说

现在的精装本书,一般都镶有一条细丝带,或红,或黄,或绿。原先认为它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近读叶灵凤《读书随笔》才知道,这种图书装订是从西方学来的,而且还有一定讲究,丝带的长度要超过书身三四公分,读书读到哪一页停止,就把丝带夹到哪一页,再读时,顺着丝带一掀就是,其作用就如同书签。

书签应该说在我国很早就有了,那时的书签是象牙制作的。唐人韩愈《送诸葛往随州读书》诗云:“邺侯家书多,插架三万轴。一一是牙签,新若手未触。”后来卷轴书进化成折装,牙签变薄了,用骨片或纸板制成,有的还在薄片上贴上一层有花纹的绫绢,于是卷轴内的牙签变成了夹在书内的书签。宋朝以后,书签式样基本定型,就成现在这个模样了。

书签多为纸质,也有用羽毛、竹片、香木片、丝织品、塑料片制成的。形状也很多样,见得最多的是长条形,但也有圆形、扇形、菱形或其他样式的。书签有单张的,有双张的,也有3张以上成套的,一般不超过12张。从印制工艺上来看,有影印、手印、雕的,也有剪纸、剪贴、植绒的。比较可人的,是用檀香木制成的书签,它是用烙铁在上面烙制图案,散发着一股淡淡的书香味。

书签上展示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山水风光,有名人字画,有警句格言,有经典诗词等。仅私人上及,上世纪50年代的书签十分大气,纸张厚重,抓在手中沉甸甸的,像一面扇子。书签上的图案多为名胜古迹,格言警句,精美而又实用。“文革”时代的书签则非常小巧,内容多是毛主席诗词和语录,也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革命现代戏中的人物造型。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书签在市面上大量出现。现在一部分图书发行时,书中也夹赠一枚书签,给人一种温馨,一份欣悦,如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名家散文集。最近,大象出版社的《寻根》杂志也随刊赠寄书签,内容是知名学人、作家在该刊的“寻根寄语”,如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根索水而入土,叶追日而上天。”观之亲切,如聆教诲。岂待开卷看,抚弄亦欣然。

方寸书签,如一面镜子,窥千年文化,映百态人生。展卷把书的同时欣赏书签,不但平添了许多情致,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