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斯利和他的小木屋(刘军摄)
说到教堂巡夜人,人们马上会联想到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中阴森可怕的钟楼和丑陋的敲钟怪人卡西莫多,但瑞士洛桑圣母大教堂的巡夜人却是位刚过不惑之年的壮汉赫斯利。
每天晚上从10点到次日凌晨2点,不管刮风下雨,当教堂的整点钟声敲过后,赫斯利都要绕钟楼一圈,对着城市的四个方向人工报时两次。这个传统一直持续了将近600年,成为现代奥林匹克之都洛桑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按照约定,一身黑色衣裤、头戴黑色软边帽的赫斯利准时在教堂大门前出现。当我们沿着153级台阶登上修建于13世纪的圣母大教堂钟楼时,正好十点的钟声敲响。赫斯利从他的休息室里取出一只马灯,点燃里面的蜡烛,让记者跟在身后。只见赫斯利每走到一个方向,便对着市区高喊两遍“现在十点了”。顺声向下望去,一些游客早已等在教堂四周仰头观看,几百米外灯火辉煌的商业街道上,一些行人也驻足向教堂这边张望,倾听这持续了600年的人工报时声。
赫斯利的休息室——钟楼木架中僻出来的一个长条形阁楼,长不过5、6米,宽不到2米,中间是一张小木桌和两个木凳,最里面是一张简单的木床,靠木板的书架上摆着一些书籍、画刊,门背后是一些酒杯和一只吃奶酪粥“丰迪”用的红色小铁锅。除了床头那架老式晶体管收音机和一部电话机外,阁楼内没有什么现代电器。赫斯利拍拍室内黝黑的木支架自豪地说,这些木料已经有几百年历史,如果算上它们的生长年份,至少千年,“我就生活在历史之中”。
赫斯利介绍说,中世纪的时候,洛桑的建筑物都是以木头为原材料,而且街道狭窄,一旦发生火灾必然殃及全城。因此,人们想出了在全城最高点圣母大教堂上设立巡夜人的主意,另外,遇到敌情也可及时通报。有关巡夜人的最早的文字记录是1405年11月4日。巡夜人的任务是每晚在钟楼上巡视火情,并在整点的钟声敲响后向全城人工报时。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巡夜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人工报时的传统却持续至今。据教堂附近的居民说,要是因为刮风下雨没听到守夜人的报时声,还真难入睡呢。
赫斯利今年45岁,白天的工作是在洛桑一个残疾人康复中心当康复保健员。15年前,经朋友介绍,他开始为巡夜人做替班。2002年1月,他被洛桑市政府任命为正式的钟楼巡夜人,成为洛桑市领薪的“半职公务员”。作为巡夜人的必备条件是晚上有可自由支配时间、守时、严肃认真,但最重要的是热爱传统,尊重历史,这与喜欢历史和静思的赫斯利不谋而合。赫斯利认为,虽然巡夜人的最初功能已完全消失,但历史在继续,而巡夜人就是洛桑历史发展链条中的一环,缺少这一环,历史将不完整。
站在这座被称为瑞士最美的哥特式圣母大教堂上,古色古香的洛桑老城尽收眼底,与湖对岸法国旅游城市埃维昂的霓虹灯交相辉映,显映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当人们合家团聚的时候,赫斯利每周有五个晚上要告别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女儿,独自登上153级台阶与阴森的教堂为伴,不寂寞吗?赫斯利笑着说,报时之后,他一般喜欢看有关宗教和建筑题材的书,或用那台晶体管收音机听听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古典音乐。有时候,他也把电脑带上来,为他5年前创办的“癌症患儿慈善基金会”处理一些紧急文书和信件,夜晚并不难打发。此外,由于洛桑圣母大教堂是世界上自中世纪以来惟一保留了巡夜人的教堂,声名远播,赫斯利每周至少有两个晚上要在钟楼上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向他们介绍洛桑的历史、文化、宗教和传统习俗,谈古论今,乐此不疲。赫斯利堪称是“洛桑工作到最晚的导游”。在采访过程中就来了几位参观者,他们甚至经赫斯利的同意,充当了当晚11点的人工报时员。作为巡夜人,赫斯利也有一些小小的“特权”,比方说,他可以不定期地邀请客人到他的阁楼,用他的红色奶酪锅为客人准备一顿“丰迪”,当然要在10点钟“上班”之前结束。
结束采访时,赫斯利将教堂大门的钥匙给记者,并要求在外面将大门反锁上。正当记者在大门外为如何交还钥匙犹豫之际,一条带搭扣的绳索从钟楼上抛下,正好落在头上方。原来,赫斯利正在演示600年前巡夜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