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七月,骄阳如火。在常州城东南的一个建筑工地上,15000多名工人挥汗如雨,紧张而有序地劳作着,49幢教学大楼、公共场馆和宿舍楼共65万平方米的主体工程已经封顶。这就是即将建成的常州大学城。
常州市副市长、常州大学城指挥部总指挥周亚瑜,热情地将记者迎进指挥部会议室。“大学城将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很强动手能力、能在一线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即高级‘灰领’人才。”周亚瑜自豪、动情地介绍起来,“这里将成为全国最大、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高等职业教育基地。”
从开始规划,常州市政府就提出要求,不仅把大学城建成全国第一个以高职教育为特色的大学城,而且要建成一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知识、文化、生态和旅游之城。
大学城对各校区建设、中央环境景观、商业服务设施、校园环境绿化等进行了专门设计,力争把大学城“创作”成建筑特色鲜明、蕴涵人文精神的艺术精品,着重体现建筑、园林、名人三大文化特色。大学城将集合不同的建筑符号,精心设计若干个标志性建筑,使之成为大学城的“商标”和名片。根据规划,大学城的绿化面积将达到58%以上,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公园式绿地和多层次、立体式的绿化景观带。大学城将有主题、有选择地构建名人群雕和以名人命名大学城内的建筑、道路、桥梁等,使这座现代知识城市充满激情。
2001年小年夜,常州市领导赶赴江苏省教育厅协商拍板、拿出方案;2002年2月确定建设方案;2002年3月开始总体规划设计;5月方案认证,同时前期征地、拆迁;10月19日举行开工典礼……
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格外关注这个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明确要求“举全市之力建设大学城,按照经典之作和精品力作的标准建好大学城”。
常州市代市长徐建明告诉记者,为保障大学城建设,市政府拨出150万元的办公经费;武进区政府为大学城提供了土地;市留部分建设规费给予全免;学校资产置换政府收益部分全部返还;武进区政府专项拨款用于拆迁补偿,40万平方米拆迁工作半年基本完成;仅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办妥了总共31项所有基建规定的审批手续……
目前,大学城一期工程中的各院校教学楼、图文信息楼、学生宿舍、食堂等已经通过工程验收,供电、供水、供气、电信、网络、有线电视、污水处理、公交站点等陆续到位。到今年9月,大学城将迎来第一批1.5万名新生入学。
“常州建设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特色的大学城,探索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周亚瑜带领记者穿行在工地之间。他介绍说,大学城实行6所学校培养一名学生的模式,6所学校互认学分,学生可跨校就读,教师可跨校任教,课程设置最大范围地突出重点并相互兼容。
大学城将依循6所学校与社会广泛交融的新思维,推进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办学多样化;大力发展订单教育;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多证书制度;高起点建设实训和产学研基地——现代工程中心,加速成为省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的舞台。
“我们设想的远景目标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将常州大学城办成中国一流的高职教育基地。”周亚瑜笑着做了个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