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记者随同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走访了吉林省境内近10个林业局,对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情况作了较为详尽的调查。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当前一线林区生活条件很艰苦,林区教育、医疗卫生人才严重匮乏,林业本身的科研、经营人才也奇缺,并且人才流失现象还较为严重,对我国林业发展构成了威胁。林区人才警钟鸣响!有识之士呼吁,我们不仅要“后继有林,也要后继有人”。
这是一组令人揪心的消息:
吉林省三岔子林业局6年没有招到一位大学生。
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8年没有进一位大学生。
由于经济效益不好,吉林省汪清林业局近10年没有招工了,企业出现了人才断层现象。
“人才匮乏,已成为当前制约林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没有人才,何以改变林区落后的面貌?没有人才,‘大力发展林区后续产业’将会成为一句空话!”一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林业干部忧心忡忡地说。
讲到六年没有招到大学生一事,三岔子林业局局长刘力满脸的无奈,“我对此几乎绝望了!”他说自己已经记不清曾经为此拍了多少回桌子。
为了能招到几个正规大学的毕业生,每年招聘季节一到,刘力总是亲自带人到各大高校“请神仙”。可是,尽管目标从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重点院校降到省内普通院校;工资从每月500、600元升到每月800元,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还是一个“神仙”也没有请来。
“为了招人,我甚至还走了‘后门’。比如给认识的大学老师打电话,请他们帮忙动员学生来我们林区工作,但是,无济于事。更让人痛心的是,近几年来,我们林业局的中学高考录取率几乎达到100%,但就是这些林区职工的孩子,毕业以后也没有一个回来!”刘力说起这些痛心疾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三岔子林业局遇到的问题也困扰着其他林业局。露水河林业局局长周家才说,林区目前人员结构“既多又少”的局面非常严重,一边是由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木材采伐量下降,大批职工需要下岗分流;而另一边是保障林区发展的后续产业、教育卫生系统普遍缺乏人才。周家才苦笑说:“这‘一多一少’,倒一下该多好!”
一线林业局招不来人,吉林森工集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负责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田薇女士介绍说,2002年他们到北华大学希望能招几位木材加工专业的毕业生。可结果该专业20多位毕业生,竟然没有一个人到他们的招聘台去过问一下。
除了缺乏新鲜血液补充,还有一个同样严重的问题困扰着林区: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汪清林业局副局长董景林介绍说,现在林区要留住人才很费劲。由于这些年林区经济效益不好、条件艰苦,一些有专业背景和技术的人纷纷跳离“林门”。我们林业局的学校和医院每年都有四五十人离开原来工作单位,到效益好的地方工作去了。又如,从1994年起,吉林森工集团每年多则流失各类专业人才七八十人,少则也有三四十人,今年以来也已流失20多人。
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院长王立海教授谈及林区人才问题时感触颇深。他说:“我以前的学生分配到林区工作的很多,可这些年仍坚持在林区工作的学生却不多了。过去到林区,我处处能见到自己的学生,可现在很难喽!他们当中,考研究生的走了一批,有门路调离的走了一批,下海做生意的又走了一批。”
新人不来,旧人又走!很多林区现在开始出现了可怕的人才断层现象。三岔子林业局中层干部中最年轻的是35岁,大多在40—50岁之间。吉林森工集团现在各类管理人员平均年龄已达41.8岁,其中46岁及以上人员占43.7%。汪清林业局党委宣传部部长王延林介绍说,汪清林业局1990年前后进了一批大学生,可现在这批已经锻炼成熟的年轻人有不少已经离开了林业局,而这些年又没有人才流入,我们担心过几年不知该到哪里去提拔一批中层干部。
林区人才匮乏问题,其背后凸显出林区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经济效益不好、后续产业发展不足、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
“我们去招人,大学生一听我们是林区来的,总嫌我们地方偏僻,工作、生活条件差,但我认为更关键的是我们林区这些年经济效益不好,我们提供不了较高的工资待遇、福利条件,甚至也提供不了与其他行业相对等的水平。”露水河林业局局长助理李永彬说。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林区经济效益普遍较差,后续产业发展不足,很多林业局的职工还过着很艰苦的生活,每月的工资只有300、400元。如辉南森林经营局已连续7年没有涨工资了,职工每月的收入只有400元左右。另外,该局还背负着一大笔债务,仅银行贷款就有4300多万元。在发展后续产业方面,辉南森林经营局最近几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全局共发展种植项目28项,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种植了人参、天麻等。但该局负责人同时指出,我们在更赚钱的如人参、天麻深加工项目上明显不行,由于资金和人才的问题,现在只能卖原料,而这两个利润就相差太远了。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关君蔚在一次人才专题座谈会上曾为此动情地说:“我今天内疚于心,我把学生培养出来了,让他们去支援国家边疆建设,他们都去了,但现在没有人去管他们。下面的林业技术干部工作、生活条件都很差,我觉得我对不起他们。”
王立海教授指出,当前林业面临着严重的“两危”问题:即资源危困和经济危困。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木材砍得少了,加之树木生长周期长,这使很多林业局当前收入较之以往减少了很多;而同时这些林业局后续产业发展缓慢,由此导致林区这些年经济效益不好、发展滞后。在市场经济作用下,林区就必然会出现留不住人才的问题。每月拿300、400元工资,很多学生说这点钱连自己一人都养活不了。
“说实在的,我看到自己带的林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纷纷改行,心里挺难受的。不仅是因为感觉自己的辛苦教学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同时也为国家林业以后的发展而忧心。”王教授痛心地说,“今年我只有一个学生选择到林区工作,当时我很高兴,也很感动,离校前我请他到家里吃了顿饭,鼓励他在林区踏踏实实地工作。”
“林区人才匮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林区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中国林业教育学会秘书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宋长义说,有些从林区回来的科研人员反映,到林区工作有时总感到有劲使不上。林区还缺乏一个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发挥他们才能的平台。
吉林省林业厅副厅长王玉明说,在使用人才上,林区还存在一个误区,总以为只有在林区安家落户的才算是林区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是资本,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增值。当前林区用人机制不活,没有让人才流动起来。其实,对科研和发展后续产业需要的人才来说,其利用形式可以有多种。比如大清沟林场与一家外地的企业合资,林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这家企业则以资金和人才入股,共同开发600多公顷的林地,发展林区生态产业。这样,这家企业很多技术人员进入了林区,但他们不扎根林区,一旦林区有需要,他们就来。我们不能说他们就不是林区的人才,因为同样他们也在为林区工作。
“其实,大学生毕业后来林区发展是大有可为的。”王立海教授肯定地说,国家现在对林业很重视,每年都投入巨资来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林区后续产业。当前国家正在集中建设两大体系,即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在这个时候优秀的学生选择林区来工作,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在采访中记者也看到,在吉林省东部林区,各个林业部门都在全力以赴发展旅游、矿泉水、林下经济、木材深加工等相关产业,各个林区领导层都普遍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针对当前林区存在的“招不来、分不去、留不住”人才的问题,业内人士指出,国家、企业、个人都应该为此而努力。
王立海教授指出,首先国家应该继续重视林业,增加投入。林业不仅仅是一个产业,更是公益事业。我们不能简单地向森林索取,更重要的是要回报森林。对来林区工作的人才,国家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其次,林区企业要继续深化改革,改变政企不分、企业社会负担过重和人口承载负荷过重的现状,同时加强相关人才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进而提高生产力。”王立海教授说。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当前各个林业局都在加快改革步伐,已充分意识到人才问题的重要性,都在想方设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比如三岔子林业局在企业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最近几年每年都列支30万元用于职工培训教育工作。他们还制定了职工教育培训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去年和今年先后与北京林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达成协议,选送近80名中层干部到学校进行为期50天的集中培训,系统学习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
“最后,整个社会还应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包括不少领导在内总以为‘种树还需要知识吗’,‘人家咋种我咋种,容易’。”宋长义教授说,整个社会对林业都缺乏足够的了解。举例说,学校设置的林学专业,从中专到大学的招生普遍都感到困难,学生不愿意报考林学专业。全国原来有60多所林业中专,而现在只剩下30多所了,其实林区目前这类层次的毕业生还是很需要的。要改变大家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我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只要坚持走,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