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28日下午,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从印盒中取出一方印章,饱蘸红色印泥,在北京奥组委送交的第29届奥运会会徽样本左下方,端正地钤盖上了四个汉字:“罗格之印”。然后,他又在印的下方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至此,标志着第29届奥运会会徽正式得到国际奥委会的确认批准。2003年8月3日,第29届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正式亮相的那天晚上,这一幕通过中央电视台直播,出现在全球电视观众面前。
笔者近日来到京城西琉璃厂街一条细窄的胡同里,采访了刻“罗格之印”的篆刻家张国维。国维的祖父张樾丞为清末民初篆刻大家。自诩一生中最得意事,莫过于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铜印,引为殊荣。国维1963年生人。虽未与祖父见过面,篆刻渊源却一脉相承。14岁时,在亦为金石治印名家的父亲教诲下,开始操刀学习篆刻,经20余载寒暑磨练,刻印已达万余方,技艺日臻成熟,形成精方古朴、严谨有序、刚柔相济的印风。
敲响胡同深处一扇小门,国维开门相迎,已是市青联委员的他依然大大咧咧的模样。因为已认识,坐下后免去客套便直奔主题——请他谈篆刻“罗格之印”的来龙去脉。国维说,2001年8月,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到北京观摩大运会。期间,罗格向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请教自己中文名字的写法,何当即表示要送他一方印章作为纪念。2001年中秋节前后,何振梁委托身边工作人员找到国维,请他精心刻制这方特殊的名章。这是一方典型的福州红寿山石,3.2厘米见方,12厘米高。国维按何老要求,一气呵成刻出了“罗格之印”四个阳文(凸出的印文)小篆,线条清晰明快,便于辨认,既饶有金石趣味,又适合钤盖文件之用。2001年9月18日,国际奥委会在瑞士洛桑召开执委会,时为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的何振梁把这方印章送给了罗格主席。罗格非常高兴地说,“这是我收到的最高兴的礼物”。2001年12月13日,北京2008年奥委会组委会正式成立,在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发来的中文贺信里,就钤盖着这方中文篆刻名章——“罗格之印”。
2003年8月3日晚,国维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观看着荧屏上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画面。当出现罗格端正地钤盖下“罗格之印”,正式确认北京奥组委送交的第29届奥运会会徽时,国维的激动达到了顶点,他切实感觉到自己也为北京奥运尽了一份力,为能借助国际奥运平台来弘扬我国篆刻传统艺术而感到自豪。奥运会徽公布的第二天晚上,何振梁身边工作人员给国维打来电话说,“我刚从何主席那过来,何主席说,你为奥运立了功!”我问国维,为何能把这方印章刻得这样好。国维微微一笑,回答说,他也说不清楚。我想起第一次采访国维时,他说过的话:“有些人是用手来刻,我却是用心来刻,创作不是熟练工种,贵在独创与个性化。”这也许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