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提高营养水平 推进小康建设

2003-09-05 来源:光明日报 刘德宝(作者系山西省农业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 我有话说

营养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之一。研究营养与生活水平的关系问题,分析食物和营养的发展演变过程,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的营养水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营养与生活水平的关系

营养在影响人体健康的诸多因素中位居第一,营养状况如何直接体现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居民的营养状况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现在开始进入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生存阶段。建国后三十多年间,虽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由于我国底子薄、人口多,特别是“大跃进”和“文革”期间“左”的干扰,使得困扰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在这个阶段,农业和农村生产力落后,农产品供应短缺,遇到歉年,大多数人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粮食不够吃,瓜菜作为替代品,营养水平处于维持基本生存的低标准状态。

第二阶段:温饱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业和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以占全球7%的耕地面积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温饱问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在这一阶段,农业生产以追求数量增长为主,人们的饮食结构以米面油为主,从营养角度看,主要解决了热量的摄入问题,蛋白质摄入量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

第三阶段:小康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我国实现了总体达小康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到20世纪末,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一阶段,农产品供应充足,花色品种增多,人们对粮食的直接消费逐步减少,对果、菜、肉、蛋、奶的消费迅速增长,饮食结构趋于多元化,蛋白质摄入量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第四阶段:全面达小康阶段。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作出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部署,农业生产开始由以往的数量型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变。在这一时期,人们的饮食结构将更加丰富多样,食物安全和营养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将逐步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

小康阶段营养标准及山西的差距

根据《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要求,2010年营养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人均每日摄入能量为2300千卡(供给能量为2600千卡),其中80%来自植物性食物,20%来自动物性食物;蛋白质77克,其中30%来自动物性食物;脂肪70克,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25%。

就山西省全省的营养状况而言,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与《纲要》中规定的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营养角度看,热量和脂肪的摄入量基本上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蛋白质的数量和质量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消费角度看,人均消费蔬菜、食用油、食糖、肉类、蛋类、水产品等数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蔬菜、肉类和水产品相差较多。从全省城镇、农村居民的食物结构和营养对比来看,由于城市居民食用粗杂粮较少,在蛋白质摄入总量上少于农村居民,但城市居民肉蛋奶消费量较多,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高于农村居民。尤其是山西省还有8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从营养上讲,实质上前者是热量问题,后者是蛋白质问题。由于营养问题突出,近年来肥胖、心脑血管病及局部地区营养缺乏症等食源性疾病逐年增多。此外,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危害着人体健康。

全面小康与营养改善对策

营养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指出,今后10年是我国居民食物结构迅速变化和营养水平继续改善的重要时期。改善食物结构,提高全民营养水平,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迫切需要。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营养改善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就山西而言,当前应考虑的改善全民营养状况的对策主要应包括:

1、加强领导,强化指导,把营养改善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抓。

2、下大力气解决好城乡居民的蛋白质来源问题。

3、进一步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增强平衡膳食结构的能力。

4、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加工食品的比例。

5、加强营养监测和相关法规建设,保障食物质量、安全和卫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