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章求精准 科研贵创新

院士论坛
2003-09-0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写在前面的话

由光明日报社和山东省泰安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泰山·院士论坛”,8月30日至31日在五岳之首泰山脚下的泰安市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15名院士在论坛上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举办《院士论坛》活动是本报编委会宣传“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新闻贴近性,提高影响力,加强报社与专家联系,加强新闻媒体与地方沟通的改革之举,也是我们改进新闻报道的有益探索。

在本次论坛上,院士们语重心长,共同提出:科技报道和文章一定要实事求是,力求精准;科研工作一定要直面现实,把握全局,贵在创新。在论坛演讲中,各位院士和专家还就如何进一步办好《院士论坛》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吸收,使《院士论坛》越办越好,努力使之成为院士、专家思想交流的阵地,成为灵感碰撞的窗口,成为知识分子参与国家发展的智慧高地。

本刊今天特摘登论坛上院士的演讲(以姓氏笔划为序)。有的院士专门撰写的文章将陆续在《院士论坛》专栏发表。

尊重院士理解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申泮文

现在社会上围绕院士,有一种风气,就是把院士捧得很高。当然,社会上非常尊重院士,许多活动都希望院士能参加,但院士并不是什么都通晓,他只是他那个领域的专家。因此,真的是“人怕出名猪怕壮”,院士们被到处邀请,有时候真像是跑龙套的,我对这种情况一向很害怕,但又往往身不由己。

我还想说说有偿出版的问题。现在社会上经常出版各种名人传记,我就收到过不少这类出版单位发来的函,通知你入选了某某名人传记的专辑,要求你出一定的费用,或包销多少本书,对于这类东西我是从不感兴趣,一概拒绝,但这已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甚至一些国家的正规单位也在做这样的事情,这是应该注意的。

从科学报道到灾害预警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

光明日报在增强科技报道科学性的同时,也要呼吁国家重视气象科学基础性工作。

一是建立全国性自然灾害预警系统。每年我国遭受各种自然灾害损失巨大,达到国民经济产值的3-5%,如果能减灾就是增加物质财富,而且少牵扯政府的精力。据非典教训,要抓好预见性科研,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现在,各部门、地方单独对某种灾害性现象(如沙尘暴等)有预警系统,但缺乏统一综合考虑。

二是打破现有体制约束,建立统一的全国性地球环境信息观测网络。地球环境变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极大,其变化规律的了解,必须建立在长时期稳定的、有一定分布面的高科技手段观测资料之上。由于过去的体制制约,气象、水文、地震等观测分散在各部门,有些同一现象还交叉地在各部门观测,带来的结果是标准不一,科学结论不一致,甚至相反。

提高果树产业发展质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

国内果树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果品生产的整体质量水平低,区域化、标准化程度差,优质水果只占40%;苹果、柑橘、梨的产量比重大,水果上市过于集中,品种结构不合理,一些新果区栽培技术水平落后,单产低;产业化体系薄弱,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服务网络运转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采后处理及贮存设施比较落后;果品深加工比例低,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尚不健全;特别是市场研究不够,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开拓能力不足。

我国果树产业要想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使其在国际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必须加强科技攻关和科研投入,依靠高新技术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围绕质量和产后做文章。

院士们更应严于律己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

人无完人,院士也如此。有些媒体宣扬的话过了头,会招致一些人的非议,也引起院士们的烦恼。说过了的炒作起的作用适得其反,这是应该设法避免的。

社会上的各种现象也会在院士群体中有所反映,每个院士都应该严肃地思考问题并身体力行,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来维护院士群体的集体荣誉。在当前科技界和社会上一些地方呈现浮躁倾向的时候,院士们更应严于律己,力争为社会进步、国家强盛作出更大的贡献。要发挥好院士群体这一重要智力资源的作用,离不开院士们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监督。

从阶级分析到生产力分析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

通过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走过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决定中国社会经济走向的是生产力,尤其是在中国即将崛起的先进生产力。这20年来是中国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进程,除在原来的大中城市中各工业生产部门广大工人阶级仍在积极发挥作用以外,更为重要的是约有2亿农民将转入于工业劳动。而尤为重要的是有数达几千万的科学技术知识分子转入于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入推进各类产业,并和国外的有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或结合、或融为一体。所有这些,当然是自1978年以来,我国采取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今后的发展,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中国的科技知识分子队伍正在不断扩大,将在20年内突破一亿人。所有这些,均在中国大地上即将出现,并且是不可阻挡的先进生产力。

信息化项目具有高风险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

据美国《计算机世界》统计,信息化项目30%至45%在完成前就失败了,50%以上项目超出预算和进度的200%或更多。

英国、德国也有类似的统计结论。我国早期的情况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末政府办公自动化项目如某市引进的德国办公系统、某市引进的王安电脑系统、某省引进的GE通用数据系统等项目几乎都失败了。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MRPII,失败比例也很高。

因此,在推进信息化工作中,要充分认识高风险,趋利避害,逐步推进。

科技评审要强调独立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

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如何科学、客观地对科技成果进行评审,并确保科技评审工作的独立性与科学性,是我们需要大力解决的问题。科技部对科技评审工作的改革正在进行调研,并且将在科技评估工作中建立新的制度,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另一种问题,就是有的科技评审工作科学性不够强。有的科技成果评审,要向评审成员收费,那么我就要问,你是要找知名科学家评审,还是要找有钱的科技工作者评审,你这个奖的科学价值究竟有多大?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关系到科技成果的科学价值与社会认识。

还有一个问题与新闻工作有关,就是科技成果的宣传如何做到科学、公正,不要把正式的科技报道与企业自己的广告宣传混为一谈。新闻报道是对新闻事件的客观反映,没有夸大的成份,而广告宣传则是另一回事。现在社会上各种保健品很多,有的在功效宣传上夸大其辞,如果它是正而八经的广告,那么谁也不反对,但如何它在版面处理上含含糊糊,那么它就会对读者造成误导,这是需要注意的。同时,各种学会应该超脱一些,不要介入企业宣传中,更不要替产品做广告。学会不独立,其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对院士的报道要实事求是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

作为工程院院士队伍中的一员,我深深感受到并衷心感谢社会(包括媒体)对院士们的关爱、支持和鼓励。对于科技报道,我有一些想法和愿望,提出来供参考。

1.由于科技报道的内容专业性很强,希望对其报道要更加严谨、慎重。从事报道的记者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特别是发稿前,一定要经专家本人审阅,尽可能避免出错。

2.院士们过去对社会的业绩和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但他们只是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即使在本学科内也并不是都能通晓,特别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更是如此,何况许多人处于古稀之年,不能不受年龄和精力等客观制约,所以我希望对院士的报道能实事求是和适度。

3.作为某一方面的学术带头人,院士的科技业绩和贡献离不开团队的集体力量和协作。本人付出努力是肯定的,但在当前科学发展和学术交叉的大背景下,更离不开部门间的协作。希望科技报道能多注意到这一点。

4.创新是科技的核心,也是报道的重点。在每一项创新的背后都有许多默默无闻的人,希望媒体能更多地报道这些甘于奉献的幕后英雄。

基础研究与优秀团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於崇文

一、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程度是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当前我国科学界的现状存在以下问题:(1)社会上有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对于“热点”竞相炒作,趋之若鹜;(2)科技管理部门缺乏远见卓识,对于创新精神支持不足,任其自生自灭、萎缩、夭折;(3)科技人员缺乏进取精神,满足于同一水平上的多次重复。

当务之急是:(1)改变社会风气,切戒浮躁,崇尚务实,提倡以国家和科学利益为最高准则、以学术标准为根本基础的健康的科学文化;(2)改进科技管理体制,以发展我国科学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热情支持科学工作者的探索、创新精神;(3)科技工作者必须以科教兴国为已任,顽强拚搏,不断创新。

全国上下要面向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学科创新和区域改造的需求:(1)发现其中蕴涵的重大科学问题;(2)凝炼出具有普适性与包容性的基础理论课题;(3)厘定具有突破性和强大生命力、能带动全局的学术方向和领域,作为中、长期的奋斗目标,并在人才、资源和条件上加强支持力度,重点发展,形成具有我国显明特色的科学文化。

二、切实提高科技人员的水平,组建优秀的学术攻坚团队。这个团队应该是德才兼备,具有高度的凝聚力、丰富的创造力、坚强的战斗力,能够继承和发扬我国多年来业已形成的学术传统的老、中、青三结合的优秀群体。

用国际眼光看科技竞争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厚植

我对《院士论坛》的建议是:它今后应分成若干重大专题发表院士观点。比如,可分设科技中长期规划制定、科技宏观决策、科技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提高科技的国际竞争力等若干专题,系列性地发表院士观点。

我觉得现在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我们习惯于把现在的成绩与过去相比,而不是放在已经加入WTO的背景下,考虑我们的差距。科研院所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大家都注重表观的成果。应当承认,即使在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后的今天,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科技与国际先进水平整体上仍有一定差距。我也听到过我国经济学家对科技界的批评,他们说拉动中国经济的科技80%是引进的。

今天,我们已经加入了WTO。一个科研院所考虑问题应该放在全球的框架下,考察究竟有多少科技竞争力。如果单纯与过去比,你可能觉得还不错,但放在国际竞争大的环境下,你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不能继续,那就成问题了。因而科技院所、科技界要考虑在加入WTO之后,科技竞争力要放在国际竞争背景下考察。

扩大《院士论坛》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

《院士论坛》上的文章我看过不少,许多文章的见解很精辟,很有看头也很有价值。我想提一点就是怎样使这个栏目发挥更大社会作用的问题。

我看过吴澄院士的文章,谈到各地花很多钱搞政府信息工程,但这些工程却没有充分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果这样的文章能够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如何使《院士论坛》所发表的院士建议,真正引起有关方面的思考,并进而在某些方面有所改观,是《院士论坛》所要追求的更高目标。为此,我建议,《院士论坛》要在已有风格的基础上,加强文章的时效性,让院士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发表观点,进行探讨,这不但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更可能得到各方面的关注,使栏目的影响扩大。

同时,作为科技内容为主的栏目,还要注意科学的普及性。要在准确的前提下,力求通俗易懂。做到这一点,一方面需要院士们的努力,另一方面,媒体在这方面也要作出努力。我们要反对新闻炒作的风气。夸大其辞的宣传,不但把学术风气炒坏了,也能把项目炒垮了,最后是把人炒臭了。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提倡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科技文章一要准确、二要好看的原则,我们就可能办出一个出色的科技栏目来。

多沟通多了解多理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心怿

现在社会各界对院士们非常尊重和爱戴,常常使我们十分感动。我认为这不仅是对我们个人的,也是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体现。我认为院士应当和大家多多沟通,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和理解我们。

1,院士不是什么都懂、无所不能的。譬如,我这个工程院院士从事石油机械装备基层科技工作47年了,至今不仅对石油行业的许多科技专业不甚明白,就是本专业石油机械这个小学科,也是有的懂,有的不太懂。至于一些宏观的重大科技问题更是不清楚。

2,院士们都作出过重要的贡献,或者有过独到的见解、认识,但是院士们往往年事偏高,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知识有些老化。应该说他们有丰厚的知识基础,有阅历,不少人仍可以带领、指导一个团队或者若干年轻的科技人员继续攻关。然而,我认为人们对院士个人的期望和要求不应过高,我赞成工程院“要发扬院士的群体作用”这个提法。

3,广大群众和各单位常常邀请院士参加这样那样的活动,我认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首先是看重、尊敬院士的表现,纯粹把院士当作点缀和“花瓶”是极少的。但是鉴于院士们的时间的确十分紧缺,所以各种活动,特别是与自己的专业无关的活动,还是少一些为好。

4,我们每到一个地方或单位,人们出于对院士的特别尊重,往往宴请很多,很多领导同志也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来坐陪敬酒。我们十分感激。其实,院士们并不喜欢盛宴,他们大都年岁不小了,喜欢吃得清淡一些,更偏爱自助餐和工作餐的方便、随意和节约。这样做,我们会感到更舒适和满意,效果也会更好。

能源利用和可吸入颗粒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旭常

可吸入颗粒物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很大。大量研究表明,城市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与市民各种慢性病发病率、癌症及其死亡率有很强的相关性;可吸入颗粒物对阳光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散射性,其长期漂浮在大气中,能够改变当地气候。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我国城市最为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全国目前监测的300余个城市其首要污染物就是可吸入颗粒物,约有2/3的城市超过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居住区年均值为0.100mg/m3)。

在可吸入颗粒物形成和防治技术的研究方面,美国和西欧进行得较早,对颗粒物的产生、运动、对人体的危害都有了较系统的研究,颁布了严格的排放标准,形成了较全面的防治战略。在我国,只是近十年才对可吸入颗粒物进行关注和研究,已有一些单位从源解析、病理学等方面对一些典型城市进行了研究。

应该总结和分析我国能源利用和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关系与状况,了解国内外可吸入颗粒物形成和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国际上可吸入颗粒物的防治战略,制定我国的可吸入颗粒物防治政策和战略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卫星资源也要避免浪费

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

国际上权威观点认为,21世纪一个国家对太空的依赖与19世纪对石油和电的依赖相似。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电视和电话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就体现了人们对太空技术的依赖。这种依赖部分源自航天技术在高度上的优势,比如在飞机的飞行高度,人们只能看到地球的0.08%,而通过卫星,在同步轨道上可以看到的地球面积是飞机飞行高度的500倍。正因如此,GPS(全球定位系统)才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可以说,人的想象力有多大,GPS的应用范围就可以发展多大,它可以用于寻找一辆丢失的自行车,也可以用于改进火车的安全性和运营效率,当然也可以用于很多更加重要的领域。

我国现在的卫星技术已经比较发达,但其中各自为政、一家一星的现象比较突出。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卫星,存在资源浪费现象,每个部门应用卫星的工作效益也并不高。在这方面,亟待建立国家的对地观测系统,实现卫星和资源信息共享。这样就不是一家一颗星,而是多家共用多颗星,那样信息的及时性和卫星利用率都会大大提高。我希望,在有关国家计划的制定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

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简水生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中,能源、交通等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趋势下,我建议大力发展提供绿色空间的网络。日本在长期经济低迷的形势下仍提出光纤到户,很有远见。我觉得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科技知识乃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发展网络还要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现在网络非常脆弱,病毒流行、黄色泛滥,将来还会出现网络抢劫。所以网络安全是极其重要的大事。如何保证我国网络安全,特别是做到政府行政、国防安全等的保密?我觉得应该从发展光纤角度考虑问题。首先,光纤价格在不断降低,现在铺一公里光纤仅用12美元,而且价格还在降低。其二是光纤容量大。还有一条很重要的是光纤具有保证网络安全特点。这种光纤网络的形成,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方式,而且节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摄影:中国工程院王元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