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学界和公检法系统看来,西南政法大学是一块响当当的牌子:他们培养出了20位大法官、大检察官;有10多位校友担任国家政法机关领导;一批毕业生成为中国法学界的领军人物;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8%以上。一所西部高校何以取得如此成就,已经成为令教育界思考的“西政现象”。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龙宗智认为,在办学上能够有所作为,与师生们能够摒弃各种诱惑而生出的浮躁情绪,潜心进行学术思考尤其是理论思维有很大关系。加之50年的学术积淀,学校具备了充足的基础信息资源,为学术研究创造了适宜环境。在西政,无论是学者还是学子,都很注意基础研究,长于理性思考。这种厚基础、强学理的校风,使学生具备了扎实的研究功底。
龙宗智这位中国诉讼法界的知名学者,是西南政法大学的78级学生,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说明了安静的理性思考使他受益终生。他的专业属于司法技术层次,但他的学术成果大都是从法理的深度阐明技术问题,因此获得了很大成功。龙宗智告诉记者,与他同年级的许多同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法学专家和司法系统的领导干部,往往得益于此。今年8月,西南政法大学和北京大学等五所高校及科研机构一同获得了国家第一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资格,有权在10个法学二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最近,学校经国务院博士后管理评审部门审定通过,成为博士后流动站设置单位。
说到在圈内很知名的“西南政法论坛”,许多学者表示,正是冲着西南政法大学的学术环境才来交流学术的。在论坛上,一支由学者和教师组成的小组给论坛专家“挑刺”,学生也可以自由提出质疑。开设论坛的无论是司法界的领导还是学界的精英,都被师生们的学术热情和求知欲望所打动。一位曾经参与西南政法论坛的学者告诉记者,在这里他感受到的是一种清新的学术空气,与其他院校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们敢于质疑,长于思辨,反映出了他们广泛而扎实的知识背景。
“博学、笃行、厚德、重法”,校训中把博学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在西政采访的几天里,重庆气温高达39摄氏度,然而校园里的树阴下还是坐满了读书学习的学生。2002年3月,西政代表队在力挫清华、北大等名校后,代表中国参加了在维也纳举行的国际商事贸易仲裁辩论赛。没有在国外生活学习过的同学们,用纯熟的英语进行经济与法律问题的激烈辩论,在场的各国评委都深为惊叹。这得益于西政重视基础理论、强化逻辑思维、狠抓英语学习的办学特色。
当年西南政法大学78级学生,现在已是一位领导同志。他在谈到在歌乐山旁的毓秀湖畔完成从学士到硕士的七年生活时,深有感触地说,西政大有一批爱生如子的老师,他们深厚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成为他多年做人做事的精神养分。
西南政法大学78级学生,现在司法机关工作的一位领导同志还清楚地记得,那年考试正遇上高温天气,老师们就站在每位同学身后为他们打扇祛暑。这时吹来的不仅仅是阵阵清凉,更是一辈子忘不了的师生情谊。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张国林告诉记者,西政的学生、老师都有一个解不开的“西政情结”,表现为师生对学校的热爱、师生之间的关爱、同学之间的友爱。虽然西政的物质生活条件与东部差距很大,然而靠着这份情愫和自由健康的治学环境,即使离开学校的学者和校友,也都十分关注学校的建设。各地校友会定期给学校提出发展建议、回学校交流学术。他们都说,对母校的情感有点神秘,说不清的吸引力促使我们为她的发展出力、献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