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热情人生

2003-09-18 来源:光明日报 胡国华 我有话说

人生大凡沾上情字,总是一言难尽。人生一辈子又有谁沾不上一个情字?友情、亲情、爱情、恋情、激情、交情、人情、热情……情的相遇、相知、相交,无非三种,一是人生境遇走到低谷,历尽坎坷忽逢热肠;二是共事多年毫不设防;三是不管世态炎凉依然我行我素,不弃不离永不言悔。日本前首相中曾根说过一句话:结缘、尊缘、随缘。对情的起转承合可见悟的极透。

田炳信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也是我在新华通讯社的老同事、老部下。按照我对情的分类法,他可属于第二种。炳信是1989年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调到新华社广东分社工作的,而我也于1990年调来同一个分社。我到广东后,很快对他的热情有了领教。

当年炳信尚未发福,单薄削瘦的身材,中等个子,理了个小平头,微黑的脸庞,五官十分生动,眼睛不大,但是黑而有神,笑起来眯成两条线,缝中的眼仁闪烁着机警的光芒,嘴巴咧成上弦月的形态,露出几颗浸着烟渍的牙齿,神情显得既憨厚又狡黠。他热情超出常人,激情像个诗人,待人接物的神通广大和消息灵通又像个“克格勃”。他主动热心地给我介绍广东情况,带我认识了一批朋友,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对我初期的工作颇有帮助。

随着了解加深,我发现他天生热情洋溢,精力旺盛,好奇心强,对任何事都很感兴趣,总想探个究竟,且好说好动。单位的大事小事特别是行政接待一类别人不愿做的琐事烦事,无论是否与他有关,只要他知道,都会自告奋勇帮忙张罗;同事朋友有事,只要求到他,他一定会倾力相助。

我刚到广东时,单位记者队伍有些青黄不接,缺少一线的年轻记者。他也看到了这种状况,遇到外分社年轻记者到广东出差或旅游,他便极力动员他们来广东工作。由于他在内蒙古出生长大,读书工作,所以与边远地区分社的记者尤为投缘,常向我推荐。一次,一位西南分社的记者来广东采访,留下了良好印象,产生了到广东工作的想法。他得知后,立即向我“推销”此人,有几句话我至今未忘。他以少有的严肃,瞪着那双不大的“黑豆”眼睛,专注地看着我说:“小伙子业务不错,又在边远地区锻炼过,比富裕地方的人能吃苦。边疆的同志调动不易,你就给他一个机会吧!”

他的话,还有他脸上热烈、恳切的表情打动了我。因为我也有在贫困地区工作的终身难忘的经历。由此,那几年我着实从边远地区调进一批人,充实了分社的记者队伍。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也的确发挥了作用。

炳信兴趣广泛,勤于思考,思维敏捷活跃,加上能说会道,喜欢多方尝试,在新华社被称作“九段侃爷”。炳信在大庭广众之中,经常有精彩的即兴演讲,而那些鲜活生猛的“段子”和观点,经常被人拿去点缀在自己的稿件或策划中,结果当然生色不少,有些甚至传为经典名句,但世人却往往不知“始作俑者”是谁。由于他的高论不断与缺少心机,又获一绰号“大马哈鱼”,以喻其到处“甩子儿”而不加保护。

应该说,炳信天生是做一个职业记者的好材料,可惜“封笔”早了点。六年前,炳信出了一本叫《变色》的诗集,里面收录了他多年创作的200多首现代派风格的诗歌,送了我一本,还给他原来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老领导送了一本。那位领导拿到他的诗集后,问的第一话就是,你那首“馒头诗”印上去了没有。那首被戏称为“馒头诗”的大意如下:“社会是个蒸笼,废话在上面翻腾,我们这一代,都是半生不熟的馒头,废话怎么能把我们蒸透。”

诗以言志。炳信的这首小诗对废话、假话、套话、空话的厌恶,寥寥几笔跃然纸上。炳信很为他的诗集感到自豪。他眯缝着那双招牌似的“黑豆”眼睛告诉我,一位朋友有个四岁的女儿,只会背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泰戈尔,另一个就是他田炳信的“馒头诗”。

炳信是个喜欢独立思考的人,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原以为,他一旦浸泡在商海中,酒精气和铜臭气会把他的思维和智慧腐蚀掉。事实证明,是我多虑了。这几年,炳信一边游走于不得不游走的商场和官场,一边以加倍的热情,继续保持和不停拓展自己“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文化圈子,时不时与相熟的专家学者、校长教授聚会,如饥似渴地从中汲取精神营养,高谈阔论一番以激发思想火花。

他苦读三年,于今年五月,获得暨南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十五万字的博士论文《论美国为什么妖魔化中国》受到答辩委员会的一致好评。最近,我又拿到了他利用商场鏖战的空余时间写的二十多万字的《中国第一证件——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翻看了目录,很有触动。炳信离开新闻工作多年,对文字的痴心不改,对生活的热情不减,对社会的关注不变,实在难能可贵。

他这部研究中国户籍制度的书稿,源于他早年在新华社当记者时的一组调查。这组调查当年发表时我曾看到过,觉得颇有新意。想不到离开新华社后,他仍然久久不能忘怀这一命题,并且坐在书桌前,一字一句写出了洋洋大观的专著。这里,我不想具体评论这部书稿的内容,我想肯定的是炳信的这种精神。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就有关注国事,关心社会,关爱黎民的情愫。正是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不懈追求与努力,延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炳信,无疑是这种传统的继承者。

人的一生,由于环境、时势、机缘、性格等原因,顺风顺水的时候有,逆风逆水的时候也会有。但是,只要拥有良好的心态,热情投身生活,积极应对变化,最终,一定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的。我所认识的炳信,是一个永远高唱着进行曲,保持进取姿态和高昂热情的行动派。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一定能找准坐标,实现目标。

(作者为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