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考能否变成素质教育的指挥棒

焦点追踪
2003-09-1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郭扶庚 我有话说

随着新学年开学,新生入校,一年一度的高考最终尘埃落定。但是,关于试题分析、高考状元等现象的讨论并没有停止。当我们一些人仍然对高考状元津津乐道的时候,却有人告诉我们,美国哈佛大学曾将165名“高考状元”拒之门外。教师节前夕,北京大学图书馆报告厅里,一场著名教育专家黄全愈教授《“高考”在美国》的新书发布会引来了各方专家学者对于高考改革的一番热烈讨论。

综合能力应当成为录取的决定因素

黄全愈教授现为美籍华人,自十几年前留学美国以来一直进行中美教育的比较研究。谈及中美两国的教育评估体系,尤其是对学生影响深远的大学招生评价、考核标准,黄全愈感慨颇多。他说,哈佛大学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如1996年把165个SAT(SAT,全称为“Scholastic Aptitude Test”,中文译为“学术能力考试”,是美国大学董事会组织的全国考试,其性质相当于中国的高考)满分的“状元”拒之门外。理由就是对隐藏在这个分数后面的考生“综合素质”不满意。

黄全愈介绍,美国“常春滕盟校”都有一套复杂的招生考评体系和方法,各种考试成绩固然很重要,然而其他诸如个人特长、参与社区活动、课外活动等因素也很关键。在录取过程中,录取委员会的专家会很细致地阅读推荐信和学生作文,寻找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从而确保每年的新生都是充满活力的团体。他们绝不是简单地把申请者的平均成绩和高考分数进行排队,然后从上选到下。如果这样简单的话,他们就不会花那么多的时间去阅读申请材料了。更确切地说,他们把每一个申请者当作特殊的个案来审视,考生的综合能力和成就才是决定能否被录取的决定因素。黄全愈认为,这种评价和选拔体系相较于目前国内高考和高校招生的考核评价体系更具合理性。

反观国内教育,黄全愈认为,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学生,如果把学生培养成考生,必然影响国人的素质甚至民族的兴衰,不改革我们高校招生选拔方式,人才第一的思想就是一句空话,建立一流大学也只能是一个空想。

自主招生促进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中学的教育受到高考的影响、升学的压力,教育家和中学校长难以施展拳脚,如果招生标准能够进一步放宽的话,对基础教育将会带来积极的引导作用。为探索高校招生新模式,鼓励特殊人才脱颖而出,今年国内22所大学进行了5%自主招生的尝试。

北京大学招生办董德刚主任总结北大今年自主招生的情况说,自主招生对大学招生大有好处,对逐步扩大高校自主权、逐步过渡到由大学选择人才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他认为,自主招生应当达到两个基本目的:第一,避免一部分平时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考生在高考中因为各种特殊的因素发挥失常,可以缓解一考定终身现象;第二,可以将在高考中考不出来的学生选拔出来。我们目前的高考把对知识的考核,对知识运用的考核放在了第一位,而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比如说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一些领导能力等等,都没法考核。如果自主招生可以使学校把标准放宽、不唯分数论,可能会促进中小学的素质教育。

我们能否也设特殊高考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余逢春博士刚刚从日本回国一个月。他介绍说,日本的高考除了国立大学入学考试和私立大学入学考试之外,还有很多特殊的高考:有学校自己组织的考试,考生不参加任何的国家考试;还有针对社会上在职人员的考试,不受年龄的限制,即使60岁、70岁也可以考;还有一种就是“AO入学考试”,类似我们中国对有一技之长考生的选拔,不论你有体育特长,还是对电脑很在行,都可以申请参加这种考试;此外,日本有很多人在国外工作,回来以后孩子和本土孩子的学习状况不一样,也可以参加专门为他们单独举行的特殊考试。同时,如果应届考生在普通高考那几天生病了,或者是家里有什么事,国家会在考试过后一个星期另外给他们组织追加考试。种种特殊高考的目的,都是尽量不漏掉一个人才。

素质教育拒绝形式主义

北大法律系孙东东教授从1988年开始做了18年的大学招生工作,跑遍了29个省市自治区,经常在网上回答考生和家长们的各种问题。孙东东教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具体表现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绝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少上数理化,多上音体美劳”。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也指出,有的学校搞的所谓素质教育实际是一种形式主义,很多东西都变样了。比如说,教育行政部门提倡“减负”,可仍然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星期六、星期天学美术、舞蹈等等,使素质教育成了另外一种桎梏孩子发展的枷锁,其目的不是真的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而是想靠着这个为中考、高考加分,变成所谓的特长生,这是另外一种摧残。

高考改革应当顺应素质教育需要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王铭珠觉得,应试教育是把分数和升学率看做衡量教育成败最重要的标准,所以学校的教育就不得不完全围绕着高考展开,由此导致了教学当中比较多的采用了灌输和死记硬背的办法,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过于强调统一的标准和筛选淘汰方法,没有认真地去关心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逐渐就形成了肯定共同性、否定个性的价值倾向和评价标准。应试教育是以英才为主的教育,对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常常采取放松甚至是放弃的态度,而且教学的手段完全是从学生会不会答题这个角度出发,完全忽视学生实际生活能力、独立性、创造性。所以在高考指挥棒之下的教育和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是完全违背的,这种教育的价值观也是不适应现代时代变化、社会发展需求的。

王铭珠认为,近些年来有关部门以较新的理念对高考进行了许多改革,特别强调在有助于高校选拔新生的同时,还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与素质教育、特别是培养与选拔创新人才相适应的命题新思路,所以高考命题在总体上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察,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改革确实是为了顺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而进行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