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
前不久,记者在江西省赣县田村镇见到了“花灯老人”刘盛涵。他出生于一个花灯世家,从10岁起开始学习花灯扎纸,多次荣获省市、国家及世界大奖。1996年创作的传统花灯“龙凤富贵灯”入选以色列第28届国际手工艺博览会,同年,花灯“国泰民安”荣获中国民间艺术展金奖。1995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69岁的刘盛涵忧心忡忡地说,花灯是一项优秀的民间艺术,然而现在却没人愿意学,面临着失传的情况。
田村花灯艺术后继乏人的现状不是个别的。以赣南为例,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然而已是前景堪忧。兴国山歌传唱全国,而会唱兴国山歌的人却越来越少。于都县是唢呐之乡,以往农家凡有红白喜事,都要请来吹手,而现在请唢呐助兴的人日渐稀少,于是吹奏唢呐的人也少了。这些民间艺术大多靠口头相传,且目前掌握这些艺术的人大都上了年纪,一旦去世,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即会散佚失传。
为何这些散落在民间的艺术珍宝日渐衰败,少人学习、少人发掘?一是因为民间艺术自身的固步自封。社会在发展,而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却没能与时俱进,其内容方式陈旧,以致于观者少,传唱者也随之减少。如不少传统民间艺术其内容多以神鬼迷信、因果报应、男痴女怨等为内容,单纯以声腔变化及模拟各种声音来吸引观众,内容和表演形式都缺少变化,缺乏现代气息。二是因为现代娱乐的冲击。电视、VCD、家庭影院等进入平常百姓家,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听到自己所想要的、所喜欢的,民间艺术随之失去了吸引力。三是因为缺乏文化部门的扶持与引导。这些艺术只是流传于民间,没有引起政府和社会足够的重视,没有进行必要的引导与改革,无钱无物来支撑,自然就会导致后继乏人的局面。
民间艺术除了可以作为历史资料外,乡土气息浓厚,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群众的生活与思想,在表演各方面也有独到之处,颇有价值。对它们,可以采用“扶持”、“整理”两种方法进行抢救。对于确实具有较大的生存发展空间的艺术类别,应从人才的培养、题材的创新、市场的开拓等方面重点扶持,让其发扬光大,从而既保存了民间艺术又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对于确实无法扭转其衰败局面的,应采用收集保存的方法,整理成书,或摄制成碟,作为档案让后人知晓,免得让其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