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初,青岛大学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荆兆勋、副校长夏临华等人就要忙着带领学生工作处和各学院的有关领导和老师,走访海信集团、青啤集团、海尔集团、青岛港务局等大型企业以及青岛市委组织部等“用人大户”,上门“推销”自己的毕业生。
199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逼近百万大关,学生就业的矛盾也显现出来,青岛大学也感受到了沉重的就业压力。从那时开始,青岛大学就开始了系统地针对毕业生就业的研究与指导,通过建立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实施一系列“就业教育”工程,来实现毕业生的有效就业。
“三专化”,即实现专家化、专业化、专人化的就业指导。在实现“三专化”就业指导的同时,还开展了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学习整个过程的“全程指导”工程。一年级时,青大在新生中开设了《大学生涯指导》课程。二年级重点开展素质教育竞赛活动,如计算机技能大赛、各基础科目竞赛、大学生创业工程、实行研修制等。三年级开展择业基础教育。四年级系统地讲授有关就业政策、择业技巧、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教育等相关知识。
为更好地为毕业生提供系统指导,学校编制了毕业生《择业年历》,以日历的形式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和服务;在校报上开辟《就业导航》专栏,连续刊登系列就业辅导讲座《最后一课:大学生职业化培训》。这些措施在校内引起了热烈反响,促进了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为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青大还实施了“基地建设”工程,与巴龙集团等企业联合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基地。就业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吸纳专业人才、提供毕业生系统实习机会、反馈企业对人才需求信息、资助优秀毕业生、共同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新的运行机制。
该校推行导师推荐制,由较为了解毕业生的导师和专业教师对毕业生的科研水平、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专业水平及业务能力、发表论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藉导师和专业教师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声望,给优秀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遇。
该校还施行了毕业生就业诚信制度,一方面对毕业生的自荐材料、推荐材料和考察材料严格审核,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对伪造证件证书、篡改成绩和履历等危害学校声誉和用人单位利益的行为严肃处理,并将毕业生的诚信度向用人单位公开,同时对造成工作失误的有关院系当事人通报批评;另一方面,对“脚踏几只船”和拒不服从用人单位岗位安排而随意违约的毕业生,学校不予推荐和鉴证。
该校还在就业服务工作中定下三大“制度”。一是“首接负责制”。对第一个接待有困难的毕业生咨询的工作人员,要求一接到底,热忱服务,切实帮助毕业生排忧解难,直至毕业生感到满意为止,不得推诿、难为、拒绝,并将毕业生的满意度列入工作人员的年终考核。二是“组织责任制”。各院系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各级党团组织、院系领导、班主任、辅导员等各方面的作用,掌握毕业生尤其是未就业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及就业过程中所存在问题和困难,对他们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指导服务,帮助他们降低就业期望值,以积极的心态、正确的择业观实现就业;广泛发动全体教职员工,以及学生家长、校友及当年已就业毕业生等多方力量,充分挖掘就业潜能,拓宽就业渠道。三是“信息反馈制”。学生处对20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人才评价调查,通过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反馈和人才战略变化分析,归结出社会急需人才的11种类型和市场对课程设置的30条建议,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依据。
近几年来,青大组织开展了“殷殷母校情,依依学子心”、“文明离校”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一系列的“就业教育”工程,使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文明离校教育”则树立了该校毕业生的良好社会形象。
今年是全国高校扩招后大学生毕业的第一年,青岛大学的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25.5%。再加上受非典疫情的影响,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但是,截止到6月中旬,该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落实率已达到90.2%,21个专业超过90%,10多个专业就业落实率达到100%。毕业生中,有170余人进入国家公务员招考、省委组织部及两院选调考察范围,在两院选调中,全省考试成绩前10名全部被该校毕业生囊括;708名毕业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或拿到了双学位;22名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向学校提交了申请,志愿到西部服务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