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面向全国招聘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观众,作为《讲述》栏目节目质量评议员。被招聘的观众评议员的每月有权对所有《讲述》节目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予以判分,观众的意见将被融入该栏目规格化生产的大方略之中;过去那种只由领导、专家、制片人等对节目质量进行评议的局面将被打破。这种招聘“看官”当“判官”的举措,令人为之叫好!
道理明摆着,节目是做给观众看的,评价节目的好坏,观众当然最具有发言权;如果观众不买账,那别人再怎么说好也是白搭。可是,理儿虽是这么个理儿,现实情况却并非是这么回事。据媒体披露,近些年,许多电视台对节目质量进行评审时,并没有很好地征求和采纳观众意见,而多是由制片人、专家等圈内人士“定调”,他们常在荧屏里、报纸上高谈阔论、大发感慨、品头论足,而普通观众的看法却少有“亮相”。
不容置疑,制片人或者专家、学者等等,既专业又权威,他们对节目的意见当然是要认真听取的,但专家们的意见不能完全代表观众意见。然而,问题恰恰在于,一些电视台把制片人、专家等的话奉为“圣旨”,而对电视机前广大观众的意见却关注不够,甚至不闻不问,这实非明智之举。要知道,电视节目失去了观众,又能有多少意义呢?
事实一再说明,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传媒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才能达到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的目的。而要做到“三贴近”,经常了解群众盼望什么、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坚持在群众需求下推进创作,才是前提和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央视招聘“看官”当“判官”,对于电视台提升节目品位档次,更好地满足观众需要是颇有益处的,着实是远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