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本报记者何农(左)采访赵进军大使。
巴黎,金色的秋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外之间开展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动——我国政府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将于10月6日正式开幕。日前,抵任不久的中国驻法大使赵进军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赵大使首先高度概括了中法互办“文化年”的意义。他说,该活动的“意义是世界性的,其影响将远远超出两国国界。”赵大使随后回顾了40年前毛泽东主席和戴高乐总统高瞻远瞩作出中法建交决定的历史。“互办‘文化年’和当年建交一样,不仅将为两国关系揭开新的一页,对世界也将产生重要影响。这充分显示出今天中法关系的亲密性、特殊性和开创性,也是中法全面伙伴关系具有蓬勃活力的体现。”
中法互办文化年是两国元首于1999年共同商定的。从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中国在法国举办文化年;2004年秋季至2005年7月,法国在中国举办文化年。中法互办文化年,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整个活动跨越三个年头,这对法国来说也是首次。赵大使说,“中国文化年恰巧与中法建交40周年(2004年1月27日)交叉在一起,因而更具特殊意义。”
赵大使说:“中法都主张这个世界应当是一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多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世界,我们都不赞成这个星球变成单一标准、单一模式的单一世界。多样化、民族性符合自然界规律和各国人民愿望,因此,中法互办文化年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通过展示各国丰富的历史和传统艺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人民间的了解与友谊,繁荣各国文化,维护世界和平,而中法关系将在此活动中得到更大、更快发展。”
赵大使说,中法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分别是欧亚大陆东西两端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大国,都十分重视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都对对方的文化艺术怀有浓厚的兴趣和合作的愿望。赵大使认为,中法之间开展十分密切的文化交流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实际上,即使没有文化年,中法两国间经常性的文化交流项目也相当多,近几年均保持在每年200起以上。”
近几年来过法国的人,都感受到了这里的“中国文化热”。赵大使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年活动是对法国“中国热”的回应或回报。“中国文化热促成了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年必将促使‘中国热’持续下去并走向成熟和更高层次。”而巴黎塞纳河边建立的中国文化中心,“将使中法文化交流长期持续发展,成为中法文化交流新的纽带和舞台。”
此次中国文化年活动时间长、规模大,共有300多个节目,其中大型活动60多项。赵大使说,政府主导、民间参与是这次中国文化年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民间企业和文化团体也在参与过程中实现了“走出去”战略。“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和体现。”赵大使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更大的国际范围内全方位弘扬中国文化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采访即将结束时,赵大使又兴致勃勃地讲起了他上任以来的几个花絮。他6月底抵达法时,两个月一次的新任大使向法国总统“递交国书”仪式刚结束。为了让新到任的中国大使能顺利履行职务,法方动了不少脑筋。首先,以总统夫人名义邀请赵大使夫妇参加7月14日法国国庆节的阅兵式和总统府招待会,法国礼宾官还把他们正式引见给希拉克总统。在递交国书时,希拉克第一个接受中国大使的国书,谈话时间最长,还表示愿意接受邀请,赴中国驻法大使官邸做客。赵大使说,“这些都说明了中法关系的质量!”(本报巴黎9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