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美国》黄全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最近,美国在上演一部电影,名字叫《流浪女读哈佛》。这部电影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哈佛每年都拒收许多“高考状元”和平时成绩雄踞榜首者),但却招收了一个流浪女。这是不是做秀,是不是哗众取宠,有没有故意炒作之嫌疑,你完全可以有自己巨大的想象空间。但可以说,因为种种原因,哈佛招收的并不全是成绩最优秀的学生。”
这是黄全愈教授在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高考”在美国》中介绍的精彩故事之一。
黄全愈是美籍华人,著名的教育专家。《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曾获各界好评,被列为2000年度中国图书排行榜非文艺类图书发行之首,《“高考”在美国》是作者继该书之后的又一力作,着力介绍了美国的教育评估方法,并与中国高考和高校录取模式进行比较,其目的是进一步探索中国高考和招生改革的出路。该书内容精彩纷呈,紧扣高考改革与素质教育。
为什么美国许多高考状元被哈佛大学拒之门外?
哈佛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如1996年把165个SAT满分的“状元”拒之门外。理由是什么?就是对这个隐藏在分数后面的“综合素质”不满意。
哈佛、普林斯顿这种顶尖级的学校,都公开宣称SAT,SARⅡ和学校的平时成绩都非常重要,但还要看申请者的综合素质。越是高水平的学校,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哈佛招生院长在给潜在的申请者来信时写道:毫无疑问,要进入像哈佛这样的大学,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既没有人能打保票也不可能有什么神奇的录取公式。学业表现包括高中的成绩、SATI或ACT和SATⅡ的考分,对录取委员会来说非常重要。然而,其他的因素诸如个人的特长、参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录取委员会会很细致地阅读推荐信和作文。在录取过程中,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从而确保每年的新生都是充满活力的团体。
普林斯顿的招生院长也在类似的信里说道:“我们绝不是简单地把申请者的平均成绩和高考分数进行排队,然后从上选到下。如果这样简单的话,我们就不会花那么多的时间去阅读申请材料了……我们也不会‘照单’寻找申请者。更确切地说,在我们阅读申请材料时,我们把每一个申请者当作特殊的个案来审视他或她具体的综合起来的能力和成就。”
《“高考”在美国》以其发人深省的教育理念,带给我们对于教育的全新理解体验,也激发出我们进一步创新教育的热情。作者风趣的语言、睿智的见解、深刻的剖析、明晰的比较都给读者以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