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位乡村教师的平凡故事

“三个代表”在基层
2003-10-11 来源:光明日报 “三个代表”在基层采访团记者 邬焕庆、胡晓军 我有话说

8月29日,在东挪西借凑齐了7000块钱学费后,46岁的商建东终于把儿子送到了几百里以外的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上学。把儿子安顿下来,商建东就匆匆往回赶。马上要开学了,他惦记着山里的孩子。

8月31日,在桃源县牛车河乡下了车,商建东步行往家走。他的家、也是他教书的地方——桃源县牛车河乡商家河村,是在几十公里外的大山深处,几乎与世隔绝。

回家的路是这样的熟悉。27年前,在别的同学都奔向县城、长沙的时候,从牛车河中学高中毕业的商建东就是从这里步行返乡,回村拿起了教鞭,成为商家河小学此后27年间惟一的一名老师。路,在脚下向山村延伸;只是,当年青春勃发的小商老师已经变成了歇顶的老商老师。

回到家后,商建东放下行李就去看父亲。父亲静静地躺在山坡上的一个坟茔里,商建东在父亲的坟旁坐下来,他有满肚子的话要跟父亲说:爹啊,您的孙子去读师范了,会按您的愿望接着当老师了;爹啊,您临走我也没来得及看您最后一眼,您还怪我吗……两年前父亲过世,身为长子的商建东没在身边,那时他正在乡里听年终考试安排。妻子在电话的那边痛哭:“你还算你爹的儿子吗?!”乡村的规矩,长子不送终那是大不孝。

那个会商建东不能不去啊,因为关系到学校几十个孩子的前程。在他的心中,自己的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

看完了父亲,商建东来到山下的商家河小学。这是一幢有两间教室、两个活动室的新瓦房,是1997年商建东发动全村人建起来的,他把自己所有积蓄1万元全部拿来买了建筑材料,以至于今年儿子上大学的学费只能去借。这是商建东的第四个校舍。

27年前,也就是1976年他是从老乡那租了半间灶房开学的。1979年当时的生产队拿出一间闲置的库房给学校当教室。1984年,村里出钱在村委会办公室拐角建了一间小平房,这间简易小平房的读书声一直延续到1997年。

学校再简陋商建东其实都不怕,他最怕的是山里的孩子辍学。山里人穷啊,穷得有时连孩子几块钱的学费都交不起。从小商老师一直到老商老师,商建东一直为那些缺钱的孩子垫付学费,无论是当初当民办教师时拿5块钱补助还是后来转正成公办教师有300来块钱薪水,27年里到底垫付了多少钱他自己都不清楚,但如今在牛车河瓦儿岗学校上初一的13岁的郑隆桂不会忘记,为了自己能上学,商老师已经给她垫付了五六百块钱。27年间,商建东没有让村里的任何一个孩子失学,村里孩子的入学率和巩固率都在100%。

在出村的路口,商建东停了一会。这个路口,他无数次送过从他手里毕业的孩子出村上中学。27年间,大约有1000名商家河村以及邻村的孩子在商建东老师这里接受启蒙教育,读完小学。如今,他教过的孩子有的已经大学毕业在天南海北工作,有的在长沙、湘潭、北京等地上大学,有的在当兵戍边。商建东最开心的时刻就是接到这些学生的来信讲述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每到这时候他心里总是灿烂地亮堂起来。

过两天就要开学了,商建东特意到河边、崖旁走了走。他是去看河里的水深不深,山崖会不会塌方。孩子们上学要安全呢!村里的河哪里水深哪里水浅,哪条小路通向哪几户人家,商建东比谁都清楚。27年间,他为了护送孩子们回家,在河边一个个、一趟趟地背。大雪天怕孩子迷路,他更是要把孩子一个个送到家门口。这一趟趟的背啊、驮啊,孩子们在山里头健康成长,商建东当年挺拔的身躯却弯了、驼了。

傍晚时分,商建东回到了家。看着体弱的妻子在忙碌,他赶紧去搭把手。商建东总觉得对不住妻子。从结婚起,自己一年到头都在学校,围着学生转,家里几乎没认真管过,全撂给妻子了。自己的工资不多再加上经常接济学生,妻子没跟自己过上几天好日子呢。

“为孩子筹钱上大学的时候,她背着我偷偷地哭过但从来没埋怨过我。我把钱全投到学校了,我不后悔,那是为了全村的孩子啊!农村的教育再穷、再苦,也要有人干。”

1995年,商建东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去北京受奖时,在长沙受到了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的郑培民同志的接见。“郑书记对我说,为了山里的孩子的前途,农村教育千万不能荒了,就靠你们这样的好老师了。郑书记不在了,但他的话我记着呢!”商建东说:“其实,1992年6月我入党的时候,就对自己说,你这辈子这样走就对了,就在这山里当好一名老师。为了孩子,为了这山村美好的明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