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上一世纪的最后一年,一场学术报告会正在湖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前身)举行。报告者是一群年轻的研究生,听众中有一位留着列宁式花白胡须的外宾,他是美国阿拿巴马大学的著名教授柯非尔德。只见他全神贯注,不时点头,听着中国的年轻学生一口流利的英语发表高水平的口腔医学基础研究的论文,显然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当几名年轻学者报告完毕后,进入讨论程序时,柯非尔德教授按捺不住他激动的心情,发表评论。他说:“听了你们的报告,我觉得无论从科研论文质量,还是英语表达能力,可以说都达到了国际水平,你们应该到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去报告。”
当时我默默地坐在那里,被柯非尔德教授的话深深感动。看着这一群学术思想活跃的年轻人,此时不禁使我想起15年前的情景:
1984年,我刚从加拿大从事两年研究后回国。由于“文革”的耽误,我国在科学研究领域与国际水平存在巨大差距。记得出国前我曾参加了一个科学鉴定会,内容是分离龋病的致病菌——变形链球菌。但是当我抵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后,参加旁听学生课程的内容竟是由学生分离这种细菌。当时我感到分外震惊,我们的科研成果只能相当于别人大学生实习内容的水平。此时我下定决心要用中国人的智慧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尽快缩短本学科领域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下决心虽然容易,然而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要在不长时间内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谈何容易,一要人才,二要经费支持。经过思考,我感到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造就人才的重要手段,迅速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一批青年学术骨干,用各种政策留下他们,建设一个学术团队才能使学科得到发展。通过5年努力,1990年我们终于获得了第一个博士点,此后博士点数目逐年增加,2002年终于成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经过18年的艰苦努力,我院的年轻学子,白手起家,从一台简单的单筒显微镜开始创业,终于建设成现在拥有近2000万元资产的研究中心,他们克服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为了抽提一种蛋白,在当时条件很简陋的情况下,研究人员硬是在实验室夜以继日地度过了整个暑假,终获成功。十几年来,以学科和导师为中心,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聚集这里,聚集在口腔基础医学中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上,历经寒暑,耐住寂寞,研究方向明确,十余年未作大的改变。终于在这些领域作出系统性的贡献,使当时很冷门的研究领域发展成学科中的研究热点。为了提高专业人员的国际交流能力,几乎在十年前我们就确定了研究生论文答辩的工作语言为英语,在这种“高压”之下,目前该学科的研究人员均已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他们掌握了国际学术界的动态,思维敏捷,外语交流能力很强。这些年来,我们的人才呈等比级数增加,一大批优秀的博士、硕士脱颖而出,逐渐形成了以口腔生物学为核心的口腔基础医学的人才梯队,以一批优秀博士为骨干组成的团队,活跃在龋病口腔癌的基础研究等领域。在大家努力下,有了一批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如对龋病DNA疫苗的研究已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研究论文已连续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同时,关于遗传性疾病研究,转移癌研究的论文也分别见诸于国际性杂志。由于知名度提高,国际上一些跨国公司又主动提出资助我们的科学研究,投入较多费用建设实验室。比如,英国联合利华公司就在我们的研究所内投资建设了一个实验室,我们将其称为Un iLab。与此同时,一批毕业的研究生又被国际上一些大学和公司看中,邀请他们去进行学习、交流,使人才培养步入良性循环轨道,科研经费也有了大幅度增长。
几代人的艰辛,几代人的努力,终于修成正果。2002年,口腔医学院口腔基础医学学科被评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其研究中心已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培养了一大批博士生导师和博士,与国际上许多知名院校建立了实质性交流关系。目前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已经受到国际上一些著名院校的关注,许多国际上知名学者前来参观访问、交流,我们的年轻学者一批批出国深造、交流、出席国际会议,甚至讲学。
短短的20年仅仅是历史上的一瞬,而我们却抓住了机遇,极快地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今年口腔基础医学学科又进入211工程二期建设,一幅崭新的蓝图已展现在我们面前,建设一个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已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