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山,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教授。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政策司司长。
记者:当前,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成为一项举国关注的国策,为什么东北会如此受重视?
范恒山:东北,曾经是“工业摇篮”,为新中国奉献了第一炉钢水、第一列内燃机车、第一架飞机、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辆载重汽车,如今工业经济步履维艰,一度辉煌的老工业基地陷入窘境;东北曾经是“天下粮仓”,黑土地出产的大豆、大米、玉米、高粱数十年来源源不断供应全国,如今农副产品销售不畅,农业效益大幅滑坡,昔日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处境尴尬;东北曾经是“资源宝库”,大庆的石油、阜新的煤炭、兴安岭的木材哺育了全国工业部门,如今自然资源进入高衰期,“四矿(矿山、矿城、矿业、矿工)”问题困扰着东北的油城煤城林城。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存量资产、良好的产业基础、明显的科教优势、众多的技术人才和较为充备的基础条件,极富发展潜力,极富后发优势。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可以使其焕发青春、增强活力、重振雄风、再现辉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东北GDP总量占全国的1/10,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必将形成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以及西部大开发之后的又一富有活力的增长极,大大拓展我国经济增长空间。这是党和国家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全国战略布局出发,着眼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振兴东北的核心是“转轨”和“转型”,“转轨”就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调整改造,以体制创新带动管理创新、科技创新、观念更新;“转型”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传统工业化模式转向新型工业化模式,从主要由资源、资本驱动的工业化转向主要靠科技、知识、信息驱动的工业化,也包括利用丰富的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和服务业。“转轨”是“转型”的基础,没有体制转轨实现不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体制创新是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关键环节和根本动力。体制创新涉及方方面面,从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类似地方的实际出发,应当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为中心,全面推进其他方面体制的创新。
记者:据2002年初步统计,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依次为,黑龙江89.34%,吉林77.8%,辽宁62.7%,均远高于全国的52.8%的平均水平。你多年来研究国有企业,对此你认为老工业基地的国有经济应进行哪些战略性调整?
范恒山: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要进行战略性调整,要以提高经营效益为中心,建立国有资本灵活进退的机制。总体上说,要抓住“整合”——优化国有资产配置、“搞活”——活跃国有资本运营两个关键点,打破单个企业、单个行业、单个区域调整重组的局限,在更大范围、更大空间、更大规模统筹实施国有资本的流动与重组。当前的重点,一是以建立地方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为契机,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制改革步伐,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通过存量资产结构调整和增量资本倾斜,进一步将优质国有资本集中到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提高国有资本的控制力。
记者:具体在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原则?
范恒山:要形成国有资本灵活进退的机制,根据国家和地区的战略需要和经营目标,通过产权和证券市场搞活国有资本,整合和优化资本结构,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推进公益事业发展的目的。要与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相符合,调整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淘汰落后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加快规范化的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制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什么形式能搞好国有企业、搞活国有资本,我们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这些年的实践表明,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制改革,是使国有企业转换机制、提高活力和效率的良好途径,是公有资本特别是国有资本的有效实现形式,应该继续大力推进。此外,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有利于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问题,可以为老工业基地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就业压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创造充分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在老工业基地,要结合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重组以及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
记者:东北经济现状是三个“特”:国有企业“特”多、重工业“特”重、历史包袱“特”沉。这就是东北问题特殊性、复杂性的一面。如何在经济发展中解决复杂的问题?
范恒山: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面临最困难和敏感问题,大概就是“人往哪里去”,既包括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也包括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转换及社会保障问题。这些问题非常棘手,一定要慎重操作,否则会带来复杂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付出必要的改革成本,包括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但关键还是要立足于改革,立足于建立新的机制,把必要的成本支付与体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花了钱必须买个新机制。用体制创新的办法解决历史包袱,操作思路要得当,可以考虑的途径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立足于整合和盘活资本存量,一方面搞活企业,另一方面,为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积聚资金;二是把重点放在寻求历史包袱根本解决的体制环境的构造上,如不仅为下岗职工提供重新就业的岗位,同时致力于改善其自主创业的条件;三是建立体制性“隔火墙”,力争用市场办法处置历史包袱,使已处置的历史包袱完全纳入新机制轨道,防止反弹。总之,解决历史包袱不能只看到困难,不能只依赖政府,不能只消极被动等待,要更多地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