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首先,他们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去征服整个太阳系。”
2003年金秋,在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著名论文《用火箭推进器探索宇宙》发表100周年之际,中华民族的首位航天员乘坐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
1999年11月20日,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外电纷纷报道:中国已成为载人航天俱乐部的准成员国,中国国力不容小觑。
2001年1月10日,完整配置的“神舟”二号飞船正式开展空间科学试验和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试验,为航天员打造了坚实的“太空生命盾牌”。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三次变轨飞行,使美国国家导航防御系统无法侦寻,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令美国深感不安。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完成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试验,国际宇航界为之震惊:中国开发太空步伐之快出乎意料,中国将成为与以美国为中心的现有太空开发体制相抗衡的新兴太空大国。
从1992年到2003年,中国突破了载人飞船舱段连接和解锁分离、调姿和制动、再入升力控制,再入防热、回收着陆、自主制导导航、流体回路主动热控制等12项关键技术,并研制了载人航天器特有的环控与生保,仪表与照明,应急救生和独立手控等分系统。
“神舟”飞船与前苏联和美国的第一代、第二代飞船“东方号”、“上升号”和“水星号”、“双子号”相比,在技术上和功能上都有显著的进步。与前苏联第三代飞船联盟TM相比,在主要技术指标和功能上都是相当的。“神舟”飞船还为航天员创造了一个更为宽敞的活动空间。
“神舟”飞船的起点高、一步到位,“三舱一段”的结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适用性强,可一船多用。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神舟”是中国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堪称摆渡天河的真正神舟。
中华民族的飞天之路经历了跨越千年的“梦想期”、“孕育期”、“催产期”、“启动期”和“试验期”,终于圆梦九天。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载人航天工程是继“两弹一星”之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工程。它充分显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其关键技术和所带动的相关技术领域的进步,可以转化为国家未来的经济实力。太空是人类继陆地、海洋、大气层之后的第四活动领域,以空间站为核心的载人航天系统,能够充分利用空间的高远位置,更有效地进行对地观测,在空间材料、空间制药等领域开展试验研究,为和平开发利用空间资源打下基础。
历史一再告诉我们,尖端技术不可能从国外拿来,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的发展与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抢占世界高科技的制高点,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首次载人飞行的实现,使中国成为载人航天国际俱乐部的重要成员,为即将实施的空间交会对接、出舱活动、“嫦娥”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在《中国航天员飞天纪实》这本书中,作者用纪实的手法和报告文学的形式、全面展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波澜壮阔和史诗般的宏伟画卷,细致准确地记录了中国第一艘“神舟”载人飞船从动议、立项到研制、发射、回收的完整过程,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不断突破飞船技术关键的11年艰苦卓绝的征天历程,实录了中国第一代航天员选拔、训练、生活的原貌和中国第一位航天员英勇飞人的壮举。
本书作者曾经是《中国航天报》的一名记者,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新闻官员。她参加并组织了“神舟”飞船发射的多次现场采访,对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尤其是飞船和航天员系统的关键技术与重大事件比较熟悉。她因报道“神舟”一号飞船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她在载人航天工业知识方面的积累,在采访中的敬业执著,对采访对象和载人航天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给我和许多研制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使本书真实可信,作者专程到俄罗斯加加林宇航中心考察,到北京航天城、航天员旧居、酒泉航天员公寓进行实地采访。除了参加“神舟”飞船发射这样的大型试验采访,一些关系到飞船研制进展的分系统试验,如“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综合点火试验,着陆缓冲试验及专题会议,她总是出现率最高的传媒人士之一。这使她能在3年多的时间内,采集到大量弥足珍贵的独家资料,把握住飞船研制的重要脉络,使她能够用自己亲眼见证和亲历的历史,比较权威地披露“神舟”研制和中国航天员的飞天内幕。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绪被她带到了11年前,带进了10万航天大军情系“神舟”、问鼎长天的峥嵘岁月。
这是一本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报告文学,也将成为几十年后了解、研究“神舟”飞船飞天历程的必读书之一。
是为序。
(《中国航天员飞天纪实》一书将由人民出版社于2003年10月18日出版,本文为该书序言,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