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在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采访,正好赶上呼伦贝尔学院“专升本”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10所本科大学。主人热情相邀,携我走进载歌载舞的庆典会场,于是认识了那位即使在热烈的气氛中也能独自沉思的院长王志教授。
草原上这所最年轻的大学要办成啥样?王院长对全校几个重点学科的发展早已胸有成竹。他说:“一所地方高校确定重点学科,一是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二是要结合学校自身的条件。这里的中俄中蒙边境线长达1700多公里,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就在呼伦贝尔市所辖的满洲里。‘南边建好深圳口岸,北边建好满洲里口岸’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布局,而发展边贸经济也是呼伦贝尔市发展经济的战略重点。地方需要大量能够进行语言文化交流、懂得对外贸易的人才。从学校方面看,与俄罗斯咫尺之遥的地理位置使我们办好俄语学院有很强的资源优势。教师互聘,学生互访,距离近,成本低,交流极为方便。呼伦贝尔学院对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一直有很强的吸引力,实现‘专升本’以后,这种合作将进一步加强。我们正与俄方联合筹建一所俄罗斯语言学院,为俄语专业的学生创造一个原汁原味的文化环境。”
我正听得兴趣盎然,王院长已把话题转向第二个重点学科: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王院长说:“全国56个民族,这里就有33个。不久前我们与北京大学联合成立了课题组,共同研究‘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猎民迁徙’这一重大课题。北大由党委书记闵维方任课题组长,我院由我任课题组长。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猎民是我国最后一个迁出原始森林过上现代生活的人群,所以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我们要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带动其他如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研究。”
听说王院长是呼伦贝尔市历史研究中心的理事长,学院教师队伍中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占有相当的比重。今年,学院还成立了游牧文化研究所,汇聚了海内外饱学之士,让人不禁感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交谈中,记者极口称赞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可王院长却忧心忡忡:“呼伦贝尔市所辖地区有3000多条河流,占自治区地表水的70%。但近几年,由于过度开发,很多河流已经干涸,草场荒漠化的情况也日趋严重。这里的大森林、大水面、大草场本来应该是我国北部生态气候的天然屏障,应该是个大空调。可是这些年屏障的作用遭到破坏,内地的生态气候也受到严重影响。所以生态保护也是我校的重点学科。目前我们承担的国家级、自治区级的重点课题都有,并与日本东京农牧业大学开展了国际合作,有的课题已进入中试阶段,受到中国科学院的高度重视。”
王院长还向我介绍了民族艺术、旅游等重点学科,他把学校的远景定位在2010年,建成一所区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我问王院长怎样尽快缩短师资水平方面与高水平大学的差距?王院长胸有成竹:首先要充分用好现有的教师资源,并下大力气提高现有教师水平,制定各种激励机制,并创造机会送他们到国内外重点大学去攻读学位、当访问学者;再就是请进来,学院已拿出1/3的编制,长期聘用国内重点大学的专家学者或有高学历者来校任院聘教授。聘期一般为三到五年,年薪5-10万元。目前学院已聘有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内的客座教授40多位,还有一批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蒙古国的外教,今后外聘教师的比例还要增加,以调整我校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呼院起步虽晚,但一定要办成一所开放式的大学。
“学校办在一个欠发达的地区,又要建校舍、又要搞科研、又要培训教师、引进人才资金从哪来?”这是我一走进这所气势恢弘、设施先进的校园就想问的问题。
王院长说:“我们的办法就是由单纯靠国家投资办学转变为靠社会力量多渠道投资办学。在呼伦贝尔,我们是银行贷款的最大客户,因为银行看好高等教育这个朝阳产业;我院又是自治区10所高校中社会力量投资最多的一家。我们的政策是:现在你投资,你建设,你收益。25或30年后,建筑设施归学校,你走人。我们的学生公寓、学生餐厅、游泳馆、洗涤中心等等都是用这个办法建起来的。此外,教师集资、校办企业、为社会提供服务等等都是学校经费的重要来源。中国的大学校长不仅是学问方面的专家,还得是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
采访即将结束时,宣传部长拿来了王院长的简历。令我吃惊的是:这位已经秃顶的校长原来只有46岁!令我豁然的是:他的学历中,不仅读过各类师范,而且在对外经贸大学学习过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