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面履行高等教育的“育人”职责

2003-10-1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图为位于首都师范大学北校区的图书馆新馆


首都师范大学一开始就把为基础教育服务与提高首都人民的文化素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力求最大限度地为首都的建设与发展服务。

目前,首都师大在首都基础教育工作的毕业生有2万多人(不含退休教师、不含成人教育),占首都基础教育(中教系统)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特别是重点中学,首都师大毕业生比例为44.1%;部分区县占教师总数60%,一些重点学校达70%-80%,已成为首都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毕业生中有788人担任学校校长、书记等领导职务;24人担任特级教师,4771人担任高级教师、5020人担任一级教师;有1116人次获市级以上奖励。丰台区芳星园中学的刘纯朴老师,被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为“全国模范班主任”;北京二中钮晓桦校长,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多次受到全国、北京市的奖励;北京8中英语教师汪艳,采用快乐教学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她的课被中国教育电视台通过卫星向全国传播。

1992年,北京师范学院与北京师范学院分院、北京联合大学外国语师范学院等高校合并,组建成“首都师范大学”。重新组建的首都师范大学迅速完成了教师资源的组合、分流,力求最大限度上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对专业、学科布局进行了重新规划,力求最大限度适应首都发展和建设对人才的新要求;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设计,以复合型、国际化大都市的人才标准作为培养目标;对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作了重新思考。

进行理论创新,探索和确立以终身教育为平台的新的教师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首都对复合型、国际化标准的人才要求,力求全面服务和引领首都社会文化发展战略。

学校制定了《首都师范大学2001-2005年发展计划纲要》,指出“到‘十五’末,基本实现学校发展的三个重要转变,即由传统师范大学向新型综合性师范大学的转变,由以本科教育为主向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的转变,由以为基础教育服务为主,向为首都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全面服务的转变,努力将我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

“以终身教育为平台,构建新的教师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是首都师大人新的努力方向,它的核心就是与时俱进,主动和全面适应首都对基础教育教师的要求和对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人才的要求。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对外,变单一的为中等教育服务为向多层面的教育服务;变四年一贯制的教育为终身教育;大力拓宽师范教育的覆盖面,力求在占有教师人才市场更大份额的同时,参与首都社会文化发展各个领域的人才竞争。对内,构建高水平的教学平台,大力提高教学的知识层次,提高对学生全面运用知识及技能的要求,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这是首都师大人对师范教育理念内涵的一次丰富。

首先,变单一为中等教育服务为向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变四年一贯制的教育为终身教育服务,逐步突破原有一系列限制,拓宽办学之路,多形式、多规格地培养培训各类教师,构建了一个适应首都的国际大都市要求的人才培育体系。该体系的新意主要体现在:第一,兴办初等教育学院和学前教育专业,在全国率先培养本科学历的小教、幼教师资,从根本上提高北京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师水平。第二,办好成人教育学院,大力发展成人学历教育,逐步推行终身教育。第三,建设培训基地,大力发展教师在职培训。第四,设立辅修专业,拓宽非师范生的就业渠道,鼓励非师范类专业学生选择教师教育类课程作为辅修专业、辅修课程、选修课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使之多一个就业渠道。

其次,构建高水平的教学平台,加大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提出了“拓宽专业内涵,加强全面基础,培养创新品格,提高综合素质”的思路,通过了新一轮改革方案,包括《本科生培养方案》、《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特色培养方案》等。这组方案力图贯彻基础性、弹性、通识性、特色培养等四项原则,重视学生基础,适当增加了基础课学时;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幅度增加了选修课程的比例;设立学科基础课平台,拓宽专业口径;大力推动特色培养,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全面改革教育类课程,增加教育实践环节。以上措施使我校本科教育初步走向了“大学+师范”的格局。此套方案力求在四年的时间内,使所培养的未来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和教师职业水平均得到提高。

推动人才工程,广招天下英才,完成师资队伍的更新与提高,力求在办学层次上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适应首都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高素质要求。

学校聘请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5人来校工作,有特聘教授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1名、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名,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4名、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9名,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2名。同时还有市级跨世纪人才工程人选38名、市级科技新星8名、市级青年学科带头人22名、市级高校优秀青年教师80名以及校级跨世纪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4名。

加速学科的重组,调整和加强优势学科,带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近年来,学校通过各种努力,改变了学科建设均衡发展的状况,树立强势学科优先发展的新理念,通过广泛吸纳国内外高层次、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有计划地组成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批具有一流水平的强势学科,达到了引领、指导传统专业建设,带动学科全面发展的目的。这是首都师大立足北京的特殊地位、为更好完成培养首都国际大都市高素质市民的使命在学科建设方面所确立的发展思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