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走过了曲折而辉煌的25年,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突破。
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踏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征程。这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重大历史性决策,也是对全党新的重大历史性考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开辟了民族复兴的光辉历程
从改革率先在农村突破,到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迈向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5年,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艰难探索、在探索中勇于实践,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走出一条富民强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5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每一次跃升,都缘于改革理论的突破。而改革不断突破,都缘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像闪电走在雷鸣前一样,思想要走在行动前面。
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是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也是思想不断解放取得的理论成果。它突破了把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特征的传统观念和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鲜明地指出应当坚决按照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由此,中国人民开始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征程。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指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从1984年到1988年,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时期,展现了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突破。这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和飞跃,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订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进入了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至此,历经15年,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目标及其框架在理论上、认识上已基本完成。这以后的10年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经济增长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连续迈上新台阶。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古老的东方大国激荡。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承前启后,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把新世纪新阶段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又进一步向前推进。
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一个基石和五大支柱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厦,改革的伟大实践,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和发展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重大进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25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战略的推动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出乎人们的预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在宏观和微观经济领域的改革,均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厦的轮廓已初步显现在世人面前。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固基石。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五大支柱”不断加强:
——以公司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行,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
——市场体系基本形成,生产要素市场初具规模。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竞争决定,企业普遍实现自主生产经营。四通八达、服务周到、种类齐全的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资源都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达99%。
——间接调控为主的、比较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开始发挥主要作用。宏观调节由主要依靠计划指令和信贷规模控制等直接手段,转向综合运用发展规划、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间接手段。宏观调节重点由干预微观经济转向调节市场供求总量变动。
——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制度正在形成,各种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得到国家保护和社会认可。各类市场主体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得到鼓励。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稳步推进。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独立于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到2002年底,全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1.47亿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9400万人。
实践证明,市场的作用每扩大一步,改革的进程每加快一步,经济发展的水平就跃上一个台阶。人们在新旧的对比中称赞中国发展之神速;人们在体制的变化中感受着改革的巨大力量!
历经多年发展,中国跨越温饱和总体小康两个阶段,经济总量进入世界“重量级”阵容,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几年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0美元,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在加速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我们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曾走过弯路。这些来之不易的经验将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宝贵的借鉴——
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还要善于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其他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的有益经验,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可行途径,建立起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和生机。
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着力解决深层次体制矛盾,必须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注重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牢牢把握改革的进程。
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把握好改革力度、开放节奏、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能力的协调统一,在全社会形成推动改革的高度共识和强大动力,实现稳中求进。
当前,我国的改革正进入艰巨的攻坚阶段: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这一切,要求我们借鉴以往的经验,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在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础上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做好完善体制的大文章。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是我们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出的极为重要的一步
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跨越、新的伟大实践,也是一项更加艰巨、更加宏伟的系统工程。
走过25年不平凡道路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提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新任务。在全国人民刚刚踏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之时,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作出了全面规划和工作部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证,必将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改革提供新的动力;革除弊端,激活要素,参与国际竞争需要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贯彻“五个统筹”、做到“五个坚持”: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
这些基本要求和原则,是25年改革成功经验的总结,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当前,改革进入了总体攻坚的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初步建立,还很不完善,改革的进展很不平衡,计划经济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次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我们正面对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日益加快的国际环境,面对着加入世贸组织后带来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同以往25年的改革相比,今后的改革更具深刻性、复杂性和严峻性。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非公有制企业要进入更多投资行业和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享受与其他企业同等待遇。同时,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建立完善的基本经济制度。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在加大对农业支持力度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将促进我国从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大力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努力提高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在投资体制改革、税收制度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要有新的进展。
除此之外,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等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应该看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有着诸多有利的条件:经济快速增长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环境;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为解决改革进程中的矛盾提供了比过去雄厚的物质基础;对于深化改革问题愈益广泛的社会共识,改革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指导思想的正确,以及可供借鉴的国际经验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改革的认同,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利因素。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25年来,改革犹如滚滚春潮,波澜壮阔。中国大地发生深刻巨变。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将为中华民族赢得伟大复兴的光辉未来。(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