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施工组织:科技领先 以人为本

2003-10-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陆彩荣 我有话说

铁路职工在高压氧舱内接受保健医疗。


青藏铁路建设决策伟大、工程伟大、实践伟大、建设者的精神伟大

——铁道部部长刘志军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平均含氧量只有内地的60%左右。初上青藏高原,总给人以神秘、玄虚的感觉。由于高寒缺氧,内地人初进青藏,即使什么事都不干,都免不了有胸闷、气短、头脑胀痛的高原反应。在那里行动不能快,吃饭不能过饱,否则心脏压力太大;在那里,不能感冒,否则不易好不说,还会引发肺水肿、脑水肿,危及生命安全。

因此,摆在青藏铁路建设领导者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如何使施工队伍尽快适应高原生活,如何在确保建设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前提下,采用当今世界最新的文明成果,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

卢春房:按照系统工程原理优化施工组织方案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卢春房是一位建设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他参与组织指挥了许多重大铁路工程建设。如今,他是奋战在青藏铁路建设工地的前线最高指挥官。在位于青海格尔木的现代化指挥部里,他先后两次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他说,青藏铁路工程建设有三个特别,或称三个特殊性,一是条件特别艰苦,二是技术特别复杂,三是国内外特别关注。因此,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不能有任何闪失,高原生态环境不能破坏,工程质量要经得起历史的评价、社会的评价、运营的评价和旅客的评价;而参建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要十分关心。

所有这些关爱、关心,都只能通过科学的施工管理和施工组织来体现。讲究科学、尊重科学、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就成为青藏铁路建设中首当其冲需要面对的问题。

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部从施工组织方案的制定入手,加强科学管理。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基本思路是:整个青藏铁路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整个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要按照系统优化、整体合理的要求来进行。这既体现了科学态度,也体现了工期、质量、投资三大工程控制目标的要求。

卢春房介绍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主要体现为六点:一是总体施工方案的部署实行分段施工、有序推进。整个工程分为三段建设,格尔木至昆仑山段、昆仑山至唐古拉山段、唐古拉山至拉萨段。不同地段安排不同的时间展开施工,格昆段安排在2001年率先施工,昆唐段重点安排在2002年和2003年展开施工,唐拉段重点安排在2003年和2004年进行施工。这样可以避免一哄而上,也可以防止投资过早投入,发挥不了效益;既保证了工期,又节省了投资。

二是根据特殊的气候条件,合理安排作业时间。按照原先的考虑,一年的施工期应该有8个月左右,但根据2001年第一年的实践发现,青藏高原一年的可施工季节只有五六个月。从2002年开始,指挥部就调整了施工时间,规定每年的五月至十月为施工期,这样避免了冬季大量施工作业,有效减少了对施工人员的健康危害,同时也起到了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三是整个工程实行“试验先行、逐步推开”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由于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多年冻土、环境保护和高原保健三大难题都是世界级的,我们的前人包括国内外铁路建设者和科学研究人员虽然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对于青藏高原的铁路建设来说,并没有一套成功的经验可以照搬照抄。为了高标准、高质量、高起点地建设好青藏铁路,指挥部决定所有工程必须通过科学试验来指导设计施工,取得经验形成施工工艺后,再在全线推开。指挥部调度室主任史振春后来告诉记者,指挥部在清水河、北麓河、沱沱河、安多建立四个不同地质条件下的试验段,全面试验冻土区、斜坡湿地、高含冰量冻土区等极不稳定地区、沼泽湿地的工程材料、措施能不能保障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需要。实践证明,这样可促使设计施工措施、方案更加可靠、更加科学、更加实事求是,避免了重大质量问题和重大返工。

四是依靠科技,保证质量,减少劳动力的投入。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中,一些桥梁桩基施工改用效率高、污染少的旋挖钻机干法施工,土石方采用机械化施工,混凝土搅拌采用集中拌和、灌车输送,桥梁模板采用整体钢模,桥梁结构大量采用预制构件,减少艰苦地方用人数量。如果没有这些先进的施工组织设计,青藏铁路的用工数量至少要比现在增加一倍以上。

五是严格控制,保护环境。从施工组织设计到大小临时工程,所有工程施工方案都经过总指挥部严格审批后方可施工,而审批总的原则是:少占草地、保护环境、保护水土。指挥部工程部部长刘端介绍说,审批的过程也是一个方案优化的过程,原来施工方案中,一些冻土地区设计的是修路方案,但指挥部经过现场调查和试验实践,考虑到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提出了修改设计,增加桥梁,以桥代路的新方案,有效地保护了冻土环境,同时也保证了工程质量。在自然保护区,指挥部还专门开展了环保施工组织设计。在西藏的错那湖,就制定了超级环保设计方案,在湖边四周都采取了环境保护措施,不让一寸废土污染美丽的天湖。

六是以人为本,保证安全。在施工组织设计中,体现为卫生保障先行,在招标中体现为医疗设备、医护人员要上足,以保障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指挥部医疗卫生部副部长朱浩补充介绍说,为保障安全,指挥部建立了一系列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如《高原准入制度》、《工前、工中、工后体检制度》、《夜间查铺制度》、《新上场人员培训制度》等。根据医疗保障先行的原则,各施工单位在队伍进入工地前,组织有关人员对承包施工区进行现场卫生学勘察,为施工队伍选址和进驻工地后落实卫生保障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全线共有医务人员680人,配置医疗设备3999件,医用高压氧舱26台,并建立了完整的三级医疗保障体系,在救治和预防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病人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开工两年来,全线医务人员共成功地抢救肺水肿病人163人,脑水肿病人110人,没有发生一例死亡。

余绍水:生存重于施工组织重于技术

余绍水,今年39岁,中铁十二局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长,他也是工地上赫赫有名的指挥长之一。参加了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青藏铁路建设先进事迹报告团,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10月1日,国庆节的那天上午,在从西宁回格尔木的火车上,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我们中铁十二局的建设工地在不冻泉到可可西里之间,74公里工程段全部临近自然保护区,整段工程处于冻土地区,重点工程项目集中,全段桥梁达到23.6公里,全部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桩基最深的30多米,最浅的也有16米,桩基总长度就达到14万米,这在以前的工程施工是前所未有的。此外,还有80万立方米的片石通风路基等。采石场原来选的离工地较近,平均10多公里,后来,为了保护可可西里,采石场改到了离工地平均70多公里的昆仑山与五道梁地区。

“我们目前已基本完成工作量,能够如此有效地完成建设任务,主要得益于科学的现场施工组织。进场施工前,我们制定了施工管理指导原则:生存重于施工,组织重于技术。采取的施工方案是:专业化施工、工厂化作业、机械化生产。

“局里派出了两个桥梁公司,两个路基公司,施工高潮时上场人数达到4000人。这是很少的施工人员了。工程构件实行预制,桥梁、涵洞盖板、通风管等全部在山下的预制工厂预制,极大地减轻山上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在施工过程中,指挥部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先进的机械设备组织施工。山上缺氧严重,我们将施工人员分班工作,一个班干三个小时,一天最多干六个小时,控制作业时间。在施工过程中,注重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施工过程的控制和各工序之间的科学衔接。桥梁施工控制到分钟,墩身、桩基、盖梁组织非常严密,形成工厂化的流水作业,大大提高了工效。施工高峰时,我们每天完成100根桩基,2000多米,这在内地正常条件下也没有做过。

“局里在格尔木建立了中心医院,配备了高压氧舱、救护车等各种医疗设备。各公司、项目队都设立了工地卫生院,在现场施工集中的地方设立流动医疗站,目标是确保每一个高原病患者在十分钟内得到有效地救治,及时进行护理、打针、吃药,重症病人再送中心医院。

“人是铁,饭是钢。在高原上施工,伙食营养非常重要,但又不能吃得过饱。为了让施工人员吃得好,局指挥部在山下的格尔木建立了副食品加工车间和净菜厂。每天由加工车间采购菜肉,做好馒头,每天用厢式冷藏车送到工地作业队。我们在青藏高原上虽然干得很辛苦,但能够为青藏铁路建设作贡献是我们铁路建设者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责职,大家都感到无尚光荣。”

于耀辉:把带上山的人员一个不剩地带回去

刚听到中铁四局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部党工委书记于耀辉说出这句话时,记者精神为之一振。这是一个负责任的管理者对施工人员的关爱,也体现了新时期铁路建设管理者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针对青藏高原高海拔、高寒、缺氧的现实,四局工程指挥部从一开始就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施工管理最大的目标是:把带上来的职工,一个不剩地带回去。

在挑选上青藏线职工时,局里就决定挑选20岁至40岁年轻、身体好的同志。所有上一线的职工在后方先进行体检,到工地后再进行复检,工程施工过程中还要进行经常性地检查,确保职工身体状况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拿到施工图纸后,按照人员、设备精心优化。他们先根据有关定额、规范设计图纸,准确测算出施工时间。根据时间要素,再测算需要多少人力、设备,做到不浪费人力,也不缺少劳力,用最少的投入完成最大的工作量。

购置一个高压氧舱需要160万元,建立一个制氧站需要200万元,为了有效保护劳动力资源,参建单位舍得在医疗卫生保障上投入。四局指挥部就先后投入600多万元购置了高压氧舱,建立了制氧站,设立了一个工地医院和八个工点卫生所,全局常年有20多个医疗卫生人员在工地工作。参加建设的职工在施工过程中所有医疗费用全部免费。今年以来,四局发生过20多例肺水肿、脑水肿病例,但都由于医疗设备先进,医护人员救治及时,没有发生一起伤亡。

科学的施工组织,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卢春房总指挥长介绍,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工程质量良好,环保工作扎实有效,卫生保障成效显著,科技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更为可喜的是,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两年多来的实践回答了人们关于青藏铁路建设生命安全的疑问,也解除了建设者心中的阴影:两年多来,不仅工程进展顺利,而且没有发生一起因高原病导致的人员伤亡,即使在建设高峰时期,全线有近4万名建设者参与建设,也没有一人因高原病而丧生。这得益于施工管理者对参建者生命安全的高度关注,得益于良好的卫生保障,更得益于科学、有效的施工组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业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