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片赤诚敢对天

2003-10-22 来源:光明日报 邓芳芳 李晨 郑晋鸣 我有话说

在南京江宁的方山脚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搞建筑的“专家”,却凭着对事业的执著,对工作的热情,对学校的忠诚,把一片荒芜变成了美丽的校园;面对着非典、高温、洪涝的一次次考验,他们迎难而上,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打了一场漂亮仗——

在风景优美的南京方山山麓脚下,南京工程学院的新校区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从去年的12月11日到现在,整整过了270多天。再次来到这里时,“绿影婆娑粉墙灰”的现代化生态校园让记者无法相信,这就是9个月前那片荒芜的红土地。在工地上,在指挥小组办公室,在交谈中,记者深深体会到,是“团结、实干、精心、高效”的工作精神实现了南京工程学院新校区戈壁变绿洲的神话。

团结“众人划桨渡汪洋”

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原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和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南京工程学院。组建以后,由于两校历史文化的差异和其他的客观原因,稳定、融合和改革、发展成为当时学院的首要工作。2000年年底,学院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和学院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果断决策将建设新校区纳入“十五”发展规划。同时学院党委明确,要通过新校区的建设,进一步凝聚人心,强化融合,增强发展的动力,要通过新校区的建设,进一步对学院教育资源整合,尽快实施学科的调整,建立健全科学、民主、激励、约束的教育管理机制,建成一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

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抓住江宁大学城建立的时机,很快完成了征地规划建设新校区的有关准备。在进行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和规划的基础上,于2002年12月11日举行了隆重的新校区开工仪式,随之一个由副院长左健民任组长的33人建设指挥小组很快成立了,他们来自学校不同的部门,却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开始了同一场战斗。

新校区直属党支部书记孙恒志同志清楚地记得那次,当时连日的阴雨影响着正处在基础施工阶段的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经过多次抢修的校内临时道路因大型载重车辆的不断碾压和长时间雨水浸泡,大部分路段又发生大面积的凹陷,运送材料的车辆因此而时常发生路堵,各路段材料需求告急,恶劣的形势使指挥小组的成员们揪心。连续几个晚上,大家难以入眠,不约而同的站在路边疏散交通,自愿担当起“交通警察”的职责,保证运输车辆的正常行驶,直至凌晨。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孙书记由衷地说:“新校区的房子是被汽车拖进来的!”

四月下旬,在非典给全国带来恐慌的时候,新校区的建设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短短几个星期,民工流失了500多人。人心的动荡,人员的流失、物资的匮乏使得新校区的建设进展缓慢。

在形势最艰难的5月份,院党委书记赵忠令、院长陈小虎多次来到新校区,带来了全院1000多名教职工的慰问,并提出建议,明确了“积极应对,科学决策,稳步推进”的方针,给奋战在第一线的指挥小组成员们加油鼓劲。

指挥小组清醒地认识到,严酷的困境是建设方和施工方共同面对的,而更紧密的合作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在指挥小组的协调下,各施工企业迅速建立了预防“非典”工作机构和责任体系,明确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由学院出钱,发放了防“非典”药物和消毒药品。各项目经理和各班组长时常深入工地,和民工谈心,消除他们的恐慌心理;同时制定出了及时的奖励措施,鼓励那些仍然正常施工的工程队伍。

说起过去的那段时间,施工队的蔡如仲感慨万千。为了稳定民心,指挥小组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对建筑工地上提出的要求,他们几乎是“有求必应”。断水断电了,办公室想办法;高温了,就给民工送来绿豆、人丹;民工有情绪,指挥部就吃住在工地,和民工一起渡难关。工地上流行一句顺口溜:马路上有困难找警察,工地上有困难找指挥小组。

工地上供水供电的管网都是临时的,行驶进来的载重货车常常会压断埋在地底的管子。一次,夜里一点多工地上突然停水了,酷暑难耐加上非典的恐慌,民工们叫苦不迭,情急之下蔡经理赶紧打了电话到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王煜新听到情况当机立断:“你们等着,我们送水过来。”不到一刻钟,水就送来了。蔡经理由衷地说,“200多天里,我们时常感觉到指挥小组的人情味,我们彼此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甲方乙方,更是合作愉快的亲密伙伴。”

“270天的朝夕相处,有过争吵,有过矛盾,有过委屈,有过忍耐,但都是为了工作。”在新校区建设的工地上,我们听到的不是互推责任的抱怨,而是躲避功劳的真诚。

记者点评: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成就事业,靠的不是单枪匹马的“蛮干”,而是“拧成一股绳”的团队精神。“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新校区建设好比一个铁轨,没有哪个部门是不重要的,没有哪个人是可以懈怠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造成的也许就是整个工程的滞后。各个部门的利益不是没有,但只要是涉及新校区建设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建筑工地上每一个人的事;人与人的争执不是没有,但怕的不是“争执”,怕的是只看到眼前的“小利”,识不得事关全局的“大体”。指挥小组的33人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脾气,但是大家步子迈得稳,眼光看得准,“伸出自己最长的一根手指”,一切以工程建设为轴心,委屈了自己不能降低了质量,耽误了休息但不能延误了工期。

实干“扛也要把楼扛出来”

在所有的部门里,工程部的活是最苦的,而提起工程部的“老马”马宗胜,几乎人人都能说出一两件有关他的故事。说他老,一是因为资格老,他有过25年从事工程工作的经验;二是因为他年龄最大,在一帮三四十岁的年轻人组成的指挥小组里,年过半百的他是不折不扣的“老大哥”。

同是工程部的韩峰清楚地记得七月底时,老马发烧到了40度,扁桃腺发炎,红肿到化脓,实在撑不住了,才抽了两个小时到附近的校医院去挂水,回来后径直去了工地。同事们劝他休息,他却说:“新校区这么大的面积,一个人负责四幢楼,我休息了,谁来顶我。”

“他很严,质量工期上一点都不含糊,但他‘严’得我们心服。”说起“老马”,施工队的蔡如仲是既“怕”又“敬”。“两百多个日子,他和我们一样住在工地上,夜里民工可以睡个安稳觉,他常常是刚躺下来就被叫起来,夜里两三点睡觉是家常便饭。我们有时也不忍心,但没办法,遇到堵路、材料进不来、停水停电,第一个想到要找的人就是他。我们和老马‘很熟’,但他没吃过我们工程队一顿饭,每到吃饭时间,即便再累再饿,留他他都不肯。”“指挥小组有纪律,请吃饭要汇报,我得回去吃!”

听了很多的“描述”,我们就迫切有了见见“老马”的愿望,然而这一“见”却很费了一番周折,我们来到工地上时,负责人告诉我们他刚去了指挥办公室;等我们马不停蹄地来到指挥小组,又得知他赶去了工地布置工作,这样来回折腾了好几个小时,直到中午吃饭时间,我们才“逮”着了老马。老马“坦言”工作了这么多年,这么艰苦的工程还是第一次碰到。“都说新校区工作效率‘高’,这个‘高’是给逼出来的。”

除了老马,工程部里的“小胡”胡建东就是大家提到最多的名字,这位30岁出头的汉子话不多,工作起来却干劲十足,200多天的苦干把他的皮肤变成了酮红色,也让他在为之辛劳的土地上火线入了党。“小胡”学的是暖通专业,但在工地上却身兼数职,除了负责排水、给水、暖通外,还要负责关系全局的道路。在新校区,道路是最复杂的工程,也是最大的“麻烦”,校区内的土质很差,大面积的黄沙土承载不了石头的重量,再加上连日的阴雨天气,常常是路刚铺好,石头就陷进去了。有一段时间指挥小组开出高价,却仍然没有车子愿意进来。材料进不来,工程没法开展,“小胡”急得连续几夜没合眼,研究、争吵、协商,一条条临时道路在正式道路旁开出来了,这才如期保障了工程的开展。

将近一年的时间,小胡是工地上回家最少的人之一,270天的苦干,他没有请过一天假去照顾家里。周围的同事告诉我们,小胡的爱人下岗在家,还有一个不到四岁的孩子,他平时很少提到家里,有时同事跟他开玩笑:“再不回去孩子该不认识你了!”他也只是笑笑。采访中我们一直没能找到机会和他坐下来聊聊,在工地上,在指挥办公室,都只看见他戴着安全帽来回匆忙穿梭的身影,对我们的问话他回答得很简短:“其实大家都和我一样,各人有各人的难处,各人有各人的牺牲,没什么可说的,都是为了工作。”

记者点评:说一千,道一万,大楼能不能盖起,建设能不能如期,靠的是人,凭的是干。“计划不如变化”,非典、高温、洪涝,一个个困难让新校区的建设者们始料未及,正处在攻坚阶段的校区建设几乎要功亏一篑,形势的恶劣没有让建设者泄气,反而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天时地利没有,但有的是“人定胜天”的士气,长的是“扛也要把楼扛出来”的豪气。真正应了一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道路没有了,重铺;工程不合格,再来。这群人中,有的是年过半百的老人,有的顾不上关心一下高考的子女,有的忍着刚刚丧失亲人的悲痛,有的是家中独生的女儿,有的新婚不久还来不及享受家庭的甜蜜,“但当投入建设时,大家无一例外的全身心投入,干劲十足。”

精心“不浪费学校的一分钱”

“事事讲原则,件件按规矩,样样走程序。”新校区建设是学校赋予的重任,众人瞩目的焦点,对于指挥小组的每个人而言,身上的担子都有千斤重,一丝一毫的懈怠都可能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在进驻新校区开工之前,左健民副院长特意请来了鼓楼区反贪局局长和预防职务犯罪科科长,给指挥小组的全体成员上了廉政建设的重要一课。

在这个工地上有一群人在一丝不苟地关心着工程的质量,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记者在采访中听着这些故事,感慨万千。工程队的负责人偷偷地告诉记者,最怕的就是指挥小组副组长、基建处处长徐庆。这个人严格起来一点情面都不讲,他对待施工质量的严格,一句话概括为“不合格就重来”,民工们就算有一万个不情愿,也必须照做,因为大家的目的都是一样的———确保大楼的质量。有一次,为了建一条路要“挖地三尺”,民工犯了难,因为刚盖好的临时住所就在旁边,徐处长当机立断,施工方案不能改,房子挖塌了也要挖,说着还一起参加了施工。工程部的韩峰告诉记者,前些天徐处长的牙疼得厉害,医生交待他必须处理一下,可是过了几天,却迟迟不见动静,问起来他却轻松地回答:“不疼了,我看不用去处理了。”

老马说,施工有两个原则,一个是落实施工图纸,另一个是要按照国家的施工规范去做。但是建筑行业都是人工操作的,这就要求工程部的每个人都要不停地走,不停地看,不停地去发现问题。时间一长,“每个人都是专家了。”老马开玩笑说。

工程部王瑞昌边赶路边告诉记者,工程建设中的质量马虎不得,不仅仅是更多地深入现场,要从工程建设的细微之处,把好每道工序质量关。有时候楼里面的预埋件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检查,做阳台栏杆需要预埋铁块,我们就得仔细检查,少一个,位置差一点,就是将来的安全隐患,“每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都要求工程队整改,坚决不含糊!”

韩峰无奈地告诉记者,有时候较起真来就像在吵架。一次,工地上一批瓷砖到货,凭着多年从事工程工作的经验她发现外形有点偏差,虽然都是正规厂家的货,韩峰寸步不让要求整改,可是供货商那边也是个女的,坚决不整改,结果两个人就争了起来,就像吵架一样。

学校每个人都在精心、尽力地为了大楼而拼着命,办公室的孙鹏还告诉了记者有关大家精心施工的一个新鲜词———同步审计。孙鹏向记者介绍,同步审计就是施工规范全程跟踪、现场勘察,工程造价跟踪审计。学校为了做好工程造价控制工作,节约每一分钱,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通过招标聘请了对一期工程项目实施同步跟踪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

记者找到了负责南京工程学院协调同步审计工作的谢菊秋老师。谢老师打开了话匣子:“别看我年纪大,同步审计这方面我还是学生,我还得跟小同志们好好学习。”

工地现场的事情需要学校、施工方、工程监理和同步审计共同协商,这让工程队很不适应。以前工程队自己报工程量,审计对照图纸算算就行了。现在不行了,审计要全程跟踪,多挖一道土埂,少填一条沟,审计都记下,回去都得算账。有一次工程队填了一片场地,报了工程量,同步审计看了,凭经验就觉得其中有不实,一测量,二次共多报了14000多立方米,这一项就给学校挽回不必要的开支近百万元。

比如施工方投标报价的时候按照1、2类土算的价格,可是施工的时候却要求按3、4类土,另外工程队还修改了放坡系数,也被同步审计发现了,审计根据合同规定坚决不同意,一次就为学院挽回了不必要的开支200多万。

谢老师告诉记者,同步审计的每个人都很敬业,有时候为了测一个点,就得争一个小时,施工队看见他们就好像看见了包青天一样。有一次一位老板来指挥部办事,聊到同步审计的时候小心翼翼地说:“听说你们的同步审计很厉害?”当时谢老师就在旁边,听到了觉得很自豪。

自豪的人不仅仅谢老师一个,韩峰陶醉地跟记者说:“我觉得我们学校将来哪儿都好,树多、水多,地形有起伏,看上去一定很漂亮……”她脸上的疲倦也舒展开了。

记者点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新校区建设可以成就功臣,但也可以豢养“蛀虫”,工程造价控制是所有搞工程的人都很头疼的事情,在这方面,“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稍微的闪失就可能酿成巨大的损失。这其中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腐败现象,人们俗称的“大楼盖起来,干部倒下去。”南京工程学院把廉政建设看得比新校区建设更重。另一方面既要防范施工企业的高估冒算,又要充分保障施工企业的合法利益。这点南京工程学院给我们上了一堂活生生的课,他们请来了“同步审计”,一分一厘的偏差都逃不过同步审计的“法眼”,给学校节约了大量的资金,也保证了施工队应得的利益,真正做到了物尽其材、人尽其力。

高效“一有问题马上解决”

在工程管理上,通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能通过牺牲质量,来抢工期。”但是执行起来实在难。工会副主席黄赐国笑着跟我们说:“我们所有人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晒红了皮肤,炼红了心。”所有的高效率都是大家“拼命”换来的。

他指指身旁的“老马”,我们一眼就看到了他胳膊被晒出的一条“三八线”。老马笑呵呵的说:“同志们都辛苦!”

在各个部门里,采供部是“挨骂”最多的一个,一开展工程,大家都盯着采供部要材料,部里的两个年轻人孔凡新和周建军在校时都是老师,大家开玩笑说,一期工程下来,“白面书生”成了“红脸关公”。材料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工程的整体质量,在新校区建设的采供部,没有一个人能单独决定材料的采购,所有材料均通过公开投标的形式,比价格、比质量、比服务,集体决定。材料付款时,严格的按照合同,严格执行付款手续,为了付材料款,完成一项材料的采购,周建军老师常常要跑上一二十个地方签字核办,一天十几个章盖下来,“人累的恨不得趴下”,但他从不怠慢。在交技术最紧张的时刻,市场上混凝土供不应求,孔凡新老师就直接到厂家去要,硬是盯着把一车车的混凝土拉进了新校区。

一期工程的时候,平均一个月只有7个连续的晴天。老马说,搞建筑的就怕雨水多,宁愿一身灰,也不要一身泥。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大型的载重卡车不能进到工地里面,所有的建筑材料只能堆在门口,换小车一车车拉进去,可是道路被雨水一泡就打滑,老马他们每天除了坚守工地,还要指挥交通,就怕“烂地”导致事故。老马笑着说:“我们都成交警了。”尽管如此,经过多次抢修的临时道路还是经不起雨水的浸泡,大型载重车一压,大部分路段又发生大面积的凹陷,运送材料的车辆因此时常被堵在工地外面,各个标段材料供应经常告急。老马他们就一刻不停地坚守岗位,疏导交通、分配材料、还要关心民工的情绪,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自己吃点苦,但是要保证工期。”

突如其来的非典也影响了工期,当时江宁有了第一例,民工的心理压力很大,很多民工“宁愿不要工钱,也要回家。”雨水太多已经拖延了工期,想抢工期,就需要必要的人力投入,但是当时人手极其有限,为了稳住坚守岗位的民工的军心,工程部的人都不敢戴口罩,怕增加民工的心理压力。学校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激励民工。盐城二建负责人蔡如仲激动地向我们介绍着:“学校给我们每人每天两副中药,还经常请消毒大队来工地消毒,我们放心得很。”

老马说,他们的工作更多的是在统筹,说白了就是协调各个工程队之间的工作,有一次东台一个项目经理为了先做完自己的工程,不给别的工程队搭脚手架,可是工程必须按部就班,原则必须要坚持,看起来耽误了一个工程队的工期,可是只有有时候牺牲“小的”,才能保住“大的”,整个工程的高效率才能得到保证。

要保证高效率,那么遇到所有的问题都要在第一时间解决,这个道理所有人都知道。要做到这样,办公室黄赐国告诉我们一个秘诀,就是让所有人的手机24小时必须开机。老马说这招真的很管用,夜里工地经常会有事情,有时候半夜两点钟才能回办公室,心想总算能睡个囫囵觉了吧,可是刚倒下,手机又响了,又得赶到工地。

记者看见办公室里放着一排大大小小的胶鞋,工程部的韩峰告诉记者,办公室里面时刻准备着这些胶鞋,下雨了立马可以穿上,不会耽误工作。她还告诉记者这样时刻备战的人和事还有很多,比如副处长陈妙刚在考硕士,每天早上上课,中午还得坐20多公里的车赶来施工现场工作。

在工地上,一幢幢拔地而起大楼已经在向来人傲示它们骄人的身姿,火辣辣的太阳直射着大地,数十名建设者正在埋头苦干,进行校区建设最后的工作。一位正在挖土石的工人说,这里每个环节都扣得很死,要是他们不干,所有的工作都得停下来,会耽搁整个工程进度,所以一般没有人请假。盐城二建的蔡经理告诉记者,进入伏天以来,虽天气炎热,但工作时间没变,只是稍做调整,整个工程进度丝毫没受影响。旁边的杨师傅说,前两天热得发慌,吃住都麻烦,特别是洗澡,很多时候只是用冷水冲一下,没办法,要保证工程进度。卸脚手架的张师傅告诉记者,自从来到这里,只在过年回过家里一次,那还是儿子刚出生时,现在儿子大半岁了,还不知道长得啥样,等工程忙过了,一定回家看看。这里每个人都憋足了劲,为的就是这一幢幢的大楼可以按时站起来,就算一块块地扛砖头,“扛”也要把楼给“扛”出来!

记者点评:记者在采访中被南京工程学院施工现场的所有人感动了,270多天的紧张施工,可以让他们的身体倦怠了,但是他们的神经却时时刻刻地紧绷着。那一双双胶鞋似乎在告诉我们,一方面是工期紧张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种种客观原来带来的困难,保持高效,战胜困难,完全来自自上而下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保持高效不光是埋头苦干的“不闻不问”,南京工程学院新校区建设指挥小组采取的种种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及对施工现场工作人员无微不至、实实在在的关怀是保持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士气的前提;最大范围的协调,各个部门间相互的理解是保障,南京工程学院如期把新校区建起来了,应了一句老话“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后记

当我改完这篇通讯,划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总觉意犹未尽,还想说点什么。但苦于文思呆滞,一时又没了语言。于是我便将初稿复印后分别送给了江苏省政府主管教育的领导、省教育厅有关领导和了解南京工程学院的部分高校领导。没过两日这些领导先后回话了。江苏省政府一位主要领导在我的初稿上批示说:“这篇文章选题很好,抓住了我省高校的主要工作,目前全省正在建设三座大学城,许多高校积极筹划新校区建设。如何使全省高校在新校区建设中事半功倍,少走弯路,的确值得研究,南京工程学院在新校区建设中的先进做法和感人事迹,值得借鉴和学习。”江苏省教育厅一位领导看完初稿后打电话说:“很好。长期以来社会上流传说,大楼盖起来,干部倒下去。我看南京工程学院这么大的工程不仅没倒下干部,而且还出了这么多感人的故事,值得很好宣传。”扬州大学党委书记范明看完初稿后说:“老郑同志,南京工程学院新校区建设指挥小组左健民副院长既是我的同学,又是我们共同的好朋友,初看报道时,以为你在给老左树碑立传。仔细看了报道后,我被他们的事迹感动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一种苦干实干的精神;一种高效廉洁的精神。人是应该有种精神的。”

这篇通讯的当事人之一,南京工程学院副院长左健民教授看完初稿后,提出了三点修改意见。“一是文章不要突出个人,尤其是不要突出我本人,因为所有的做法都是学院党委集体智慧的结晶。党委书记赵忠令、院长陈小虎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二是全院教职工都非常关心、支持新校区的工作,我们指挥小组的工作离不开全院各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三是文章要实事求是,千万不要拔高。”

不难看出,这正是南京工程学院新校区建设的成功之道。(标题题字:沙英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