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分析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积极方面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潜在的不利因素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当前人们讨论的一个问题是宏观经济运行是否存在着“过热”的问题。从部门和地区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某些部门和地区确实存在着局部过热的趋势。而从宏观总量指标来看,还不能做出“过热”的判断。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曾经历过两次较为严重的“经济过热”,一次是在1988-1989年,另一次是在1993—1994年。在那两次“经济过热”中,不仅GDP的增长速度达到了两位数,而且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速度都非常高,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的出现。在那时,GDP、投资、消费、价格指数,以及货币供应量这几个宏观总量指标都出现了过高的增长。而目前,一般认为GDP增长水平尚处于潜在增长率的低端,国内消费仍处于需求不足的状态,而物价变动水平尚未完全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只有投资和贷款的增长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增长过快迹象。因此,如果说目前存在着某种“过热”迹象或可能性的话,也不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那种投资与消费全面超高增长的“过热”,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在于总量控制,而在于结构调整。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分析,在国内有效消费需求仍然不足的同时,却出现了投资与贷款增长过猛的问题。原因在于:第一,多年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形成的政府主导投资的惯性影响,使得地方各级政府的新领导班子普遍存在加强当地公共建设的热情,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上建设项目。第二,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带动下,民营企业投资需求大幅度上升,某些商品价格上涨时,出现了民营企业大规模投资建设钢铁厂、水泥厂和某些制造业工厂的热潮,加速了总投资增长。第三,居民住房需求的上升,地方政府对土地供给的放宽,房地产投资长期保持高速增长,成为总投资需求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外资进入中国增速不减,也增加了总投资的增长速度。
贷款规模急速扩大的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总投资的高速增长必然会增加对贷款的强劲需求,带动总贷款规模的高速增长。其次,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受到的减少呆坏账比例的压力,他们也存在着通过扩大放贷规模来降低呆坏账比例的倾向。第三,直接融资渠道的不畅,股市的长期沉闷,也必然会形成对贷款的较大需求,造成贷款规模的快速扩大。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造成总投资和贷款规模增加过快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制度方面,因此,治理投资的结构性“过热”和抑制贷款规模增长过快的办法,除了及时而适当地加强宏观调控之外,最根本的出路还在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特别是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
总的来看,目前宏观经济总体形势是好的,我们完全有可能将这种好的形势保持下去,取得国民经济适度快速持续稳定增长的更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