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乐发展需要新作品

中法互办文化年
2003-10-29 来源:光明日报 张小兰 我有话说

10月上中旬,中央民族乐团赴法国参加“中法文化年”巡回演出,受到法国观众热烈的欢迎和赞誉。从首都巴黎到布卢瓦、克莱蒙费朗等10个外省中小城市,中央民族乐团举行的11场音乐会,观众几乎全是法国本地人,他们认为中国的民族音乐十分成熟和丰富,“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美”,“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激情和魅力”。

对于绝大多数第一次聆听中国民乐的法国观众来说,他们这次听到的中国民乐,其实同金色大厅的民乐、同其他的民乐都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在传统基础上对一种新模式的创新,除了乐队的配置有很大变化外(特别是弦乐部分拿掉了高胡部,设立第二二胡部,并将二胡总数增加到20把等调整,使乐队的高音和低音部分的音域变宽了、和声更丰富了),最大的亮点是演奏的作品新了。此次该乐团所携带的作品,多是近几年新创的民族交响音乐作品,如二胡与乐队演奏的《第一二胡狂想曲》、琵琶独奏《古道随想》、笛子协奏曲《飞鸽》、管弦乐《阿佤山》等,这些作品是从我国近年新创的100多部民乐交响曲中精选出来的,它们内涵丰富、气势磅礴、想象空间大和旋律优美,深深吸引了法国观众。由此看出,优秀新曲目的创作是民乐发展的重要因素。经典的作品固然需要,但民乐的发展更需要今天的作品。

中国民族乐队的历史比较年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了中央民族乐团等大型乐团,但民乐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探索、探讨、缺乏定位的过程之中,尤其在是否交响化等问题上争论不休,加之派系林立,致使民乐的发展始终存在着一些老大难的问题,包括(1)缺乏规范性,自由度大,乐队设置不统一;(2)优秀作品非常缺乏,许多专业作曲家不愿问津民乐创作,致使民乐队演来演去就那么几首作品,不像西洋乐队,有大量成熟的作品可以选择;(3)民乐队缺乏一流指挥家,有才华的指挥不愿问津民族乐队。其中优秀作品的缺乏已成为民乐发展的头号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更新观念。中国人和许多海外华人通常喜欢听一些熟悉的民乐经典作品,仿佛只有《二泉映月》、《梁山伯与祝英台》、《十面埋伏》等作品,才是他们心中的中国民乐,因而一些新创作品哪怕已经比较完美了,但国内许多观众还是鲜有认同。而这次在法国,异国观众并不熟悉中国的传统民乐作品和演奏形式,因而他们衡量音乐的标准就没有是不是经典这个条条框框,作品本身的水准和乐团的演奏水平,是他们评价民乐的首要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民族乐团近三年在民乐创新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努力首次得到了成功的验证,法国观众对这些新创作品动情的欢呼,为民乐的创新工作找到了某种知音。

新作品的创作是目前民乐发展的核心环节。在我国,以各种方式进行民乐创新的人们都在费尽心机,如谭盾、唐建平、郭文景等一批海内外著名作曲家,已经陆续创作出少量优秀的民乐作品,但数量仍很稀少,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一些新创作品有的水平较低,有的虽有相当的水平,但因为作曲家不熟悉各种民族乐器的特点,或者只注意表现个人的情感,乐队也很难对作品进行完美的表现,达不到应有效果。

近年来,中央民族乐团在资金极为短缺的情况下,仍然投入大量经费,委约国内一流作曲家进行创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该团还主动投资承办了文化部全国民乐创作比赛,首次由乐团将进入复赛的18首作品排练出来,以现场演出的形式进行比赛,足见其对新曲目创作的渴求与重视。然而,仅靠一个团,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国家对民乐创作从政策到资金给予扶持仍然非常必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