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人才发动机释放最大能量

2003-11-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凌翔 本报通讯员 晁永强 我有话说

编者按:“进人重要,留人更重要,人尽其才最重要”,这是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用人观念,该学院三年引进和培养博士30余名,至今没有一个人离开。他们人人有课题,人人干劲足,学院三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证明:用人环境的瓶颈一旦突破,人才的魅力便立即彰显。在人才争夺日趋激烈的今天,这篇通讯值得一读。

三年前,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简称化学院)只有2个本科专业,2个硕士点,每年科研课题只有三、四项;今天,他们已经拥有4个本科专业,5个硕士点,1个博士点,化学学科所有的硕士点都已经拿到,应用化学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并在省教育厅的评估验收中获得满分,化学一级学科科研水平居全国第15位,一年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16项。在谈到取得的成绩时,这个学院的院长张书圣不无自豪地说,是近三年引进和培养的30余位博士,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以情感人,求贤若渴

有人说,在青岛科大化学院,是院领导们追着博士跑,此话不虚。院领导再忙也会主动找博士们聊天,坐下来像朋友一样讨论学院发展,听取各种意见,为他们解决困难。在这里,博士得到的待遇可能不如其他单位,但没有人离开。在整理申报博士点的材料时,院领导曾与博士们一起工作到凌晨五六点钟。去年暑假,为了改造实验室,院领导与16位教师一天也没有休息,大家齐心协力换来的成果之一,就是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在今年的评估中列全校第一。李再锋博士赴加拿大读博士后,去年完成了研究课题后面对国内外许多邀请还是毅然回到了化学院。他说:“我觉得化学院有尊重人才的气氛,大家人心也齐,在这里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

今年,为了将清华大学博士生徐景坤引进来,在学校人事处的支持下,院长亲自东奔西走,为他找房子。徐景坤被院长深深打动,他在到青岛科大后为化学院全体教师做的首场学术报告上动情地说:我一定要在化学院做出成绩,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

激情与机制

“仅以真诚动人、从生活上关心还是不够的。要相信他们,给他们位置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尽可能发挥他们的自身价值。”化学院院长认为。

委以重任是化学院用人的策略之一。他们近几年引进的博士几乎都担任了各个教研室、实验室的主任或副主任。放权给他们,让他们“自由驰骋”,同时又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对做出成绩的博士们在职称晋升时重点扶持是第二个策略。今年化学院有四名博士晋升为副教授,其中两名是破格晋升。第三个策略是学院主动地、有计划地组成很多课题组,让每一名博士都加入课题组,使他们学有所用,发挥特长,在此基础上将博士们组成学术梯队,去攻克更大的科研成果。各课题组还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政策,引入科技创新机制,建立各种基金下的自主开发研究课题,引入科研项目的内部招标机制,建立首席专家负责制下的内部科研项目市场,逐步进行开题设计、中期检查、终期评审的科研机制。同时为每一位博士生分配了实验室,并对科研实验室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考核,做不出成果、拿不到课题,就要将实验室腾出来给有课题的教师。这些集中优势、优化组合、政策倾斜的措施,使学院逐步形成了学科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

据青岛科技大学校长焦奎教授介绍,化学院的人才聚集优势已经显露出来,并带动了整个青岛科技大学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如今,学校已经确立了一系列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和计划,引进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掌握尖端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及国内名牌大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努力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到校工作,力争到2015年左右实现“538人才引进计划”即引进学科带头人50名左右,引进博士300名(其中国外博士50名)以上;引进硕士800名左右。

(标题书法:沙英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