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友富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全国外国语学校工作研究会理事会理事长、上海国际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市场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作近20本,主要有:《现代管理与公共关系》(专著)、《现代市场营销策略与技巧》(专著)、《国俗语义研究》(论文集)、《英语365天》(编著)、《公共关系与实践》(译著)等。
早就听说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上外附中)的校长吴友富教授是个有思想,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校长,自从他1994年出任上外附中校长以来,带领着全校师生在保持学校外语教学特色的同时,还闯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新路。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他。
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吴友富只是淡淡一笑。问及他的办学理念,他总结为两个字:“创新”。“就是因为不断创新,上外附中这十年来才能得到近乎跳跃式的发展;只有坚持不断创新,学校的将来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
许多人原先对上外附中的印象无外乎是一所强化训练学生外语能力、然后为外语院校输送专业外语人才的外语专门学校。“我认为如果我们学校只是一味地只强化外语教学将会是一条死路。”吴友富并不是否定学校当年的定位,作为全国主要大城市第一批建立的七所外国语学校之一,在当年我国各类外语人才紧缺的历史大背景下,学校依托上海外国语大学,大力强化外语教学,及时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外语人才,这个定位是准确的,也符合当时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的要求。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后外语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普通学校也都将外语尤其是英语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点,象上外附中这样的外语学校普遍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吴友富刚接任时学校校舍陈旧,设备落后,优秀教师大量流失。回忆起当年,吴友富说,“当时面临的是怎样的一个局面呢?许多课,特别是外语课,因为缺少师资几乎都到了面临停课的地步——一所外语学校连外语课都快没有教师了!”吴友富当机立断,先请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教师前来支援,稳定了局势。但是,吴友富深知,外援只能救得一时之急,学校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时候了。1994年10月到1995年7月这近一年的时间里,吴友富在扮演“消防队长”角色的同时,冷静地对学校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分析,认为学校的问题不仅仅在于经费不足等表面现象,而是学校总体方针未能与时俱进,“新形势下,学校必须要有新的定位。学校要走出困境,必须放下身架,不能只抱着外语教学不放。”胸有成竹的他于1995年召开的一次教学科研研讨会上提出了他的观点,大家经过讨论,完全赞同他的意见,一致认为学校要走一条“外语特色、文理并重、综合发展”之路。“改革的潮流一旦打开,就再也无法阻挡了。从那之后,及时跟上时代已经成为了上外附中全体的共识,进入21世纪后,面对我国加入WTO等新形势,我们学校及时调整了自身的定位,又进一步提出了‘培养复合型、国际型人才’的新目标。”
1995年7月的那次会议是在莫干山召开的,因此被所有上外附中的教职工亲切地称为“莫干山会议”,吴友富成功带领大家走出了困境,上外附中建校以来又一次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一次会议当然不会带来奇迹。”吴友富认为,“但是既然学校的目标已经清楚,接下来路就好走多了。当然那次会议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好传统,那就是每当学校遇到发展的重要关头时,我们都会召开教学科研研讨会,依靠集体的智慧来修正学校发展的航线。”
在采访的过程中,吴友富反复强调办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生存的生命,但是对于教学质量,他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学校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学生需求为主,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再仅仅是分数决定一切。“我希望对学生进行的是终身教育,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经常说升学率是重要的,但决不是唯一的。”
作为一所外国语学校,吴友富认为保持学校的特色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战略。“但并不意味着还是象以前一样,与时俱进也要体现在学校的特色教学上。”他介绍到,学校除保持了建校后就有的几个语种外,还引进了一些新的语种,如现在的学生就可以选修韩语。“更重要的是,我们大胆创新,目前正在进行‘一主两辅’的试验,使学生除了训练熟练运用一门主修外语还能另外再掌握两门外语。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还增设了国际礼仪等新的课目。虽然这些改革举措投入很大,且基本上都没有回收的可能,但是,我们觉得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保持学校的教学特色,就应该积极尝试。”
谈及观念创新,吴校长介绍起上外附中“自强、至诚、志远”的六字校训来:“我们学校的校训最能体现我们的观念创新了。”
“自强,首先是指我们学校办学要自强不息。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改革与稳定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政治。我们学校和普通学校除了教学定位的不同之外,体制上也有很大不同。学校直属教育部,同时接受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双重领导,每年基本上只能依靠教育部不多的一些拨款,经费明显不足。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学校要生存就必须自强,由此产生了我校特有的‘忧患文化’。在‘忧患文化’的影响下,全校上下都深知,教学质量决定生存,大家无不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为第一要务。我们鼓励优秀教师多上课,为他们尽可能地提供好的工作条件和相对合理的收入。我们也是上海较早的直接将教师收入和课时、教学质量挂钩的学校。而对教学质量较差的教师,我们减少他们的课时,促使他们自我学习、提高;另外,我们大力引进人才竞争机制。我们也是全市最早大力引进外来人才的学校之一。当时很多人在观念上就转不过来,认为学校现有的教师已经很优秀了,没有必要费太大劲再从外引进。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的引进,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在大家都已经完全接受了这个观念。我校的学生一进校门就都体会到了‘忧患文化’所带来的冲击,每一位同学都明白:选择了上外附中,就是选择了一条艰苦、坎坷的成长道路;必须要有自强不息的意志,自强不息的学习。”
“至诚,是指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这也是我们学校建校以来一直坚持的重要理念。为此,我们一直十分重视对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每年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爱国教育,广泛发动师生接受党课教育,还经常开展国际形势教育。我们把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道德层面,要求学生做到诚恳待人、诚信做事、诚实做人。”
“志远,是希望师生树立远大志向,正如我们的校歌中所描述的:‘今天我们跨进上外大门,明天登上世界的舞台。’当我们刚提出要以培养杰出人才为己任的口号时,有许多人都不能理解,觉得一所中学将自己目标定位在培养复合型、国际型人才是一桩很可笑的事,认为我们现在每年高中毕业生考入重点大学的比率都在95%以上已经很好了,因此首要目标是保持已经取得的成绩。但是随着我们越来越多的学生得到社会承认,大家越来越有信心将学校办成一所国际名校。如今,我们每年都有10多名学生被诸如哈佛、耶鲁等世界著名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
谈及学校的发展,吴友富信心十足。他表示,许多计划正在一一落实之中,还有更多新的构想在酝酿,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把上外附中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一流外国语学校,这也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最根本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