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习惯把家当成安全的堡垒,可是,劣质建材总让家的堡垒从内部崩溃。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建材污染导致全国平均每年发生400余起中毒事件,中毒人数高达15000余人,约有350人死亡。我们不禁要问:绿色建材,我们寻“绿”何方?
1992年,国际学术界明确提出“绿色材料”的定义:指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环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对地球负荷为最小和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材料。绿色建材作为绿色材料的一个分支,就是指采用清洁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
与传统建材相比,绿色建材有5个基本特征:原料使用废弃物,少用天然资源;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无环境污染的技术;产品配置或生产过程中,不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物,产品中不含有汞及其化合物,不得用含有铅、镉、铬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产品有益于人体健康,具有多功能化。
简言之,所谓“绿色建材”就是无污染、无放射性、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的建材。
近一两年来,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带动建材市场风起云涌:许多企业都抢打“环保”牌,靠“绿色”攻城略地。可在“绿色”的硝烟后,却往往是黑色的欺诈。
似乎就在一夜之间,神州大地就忽地冒出了许多“绿色”认证单位。于是各种环保认证标签在诸多建材市场上随处散落,一个品牌的同种建材甚至能得到十几本“绿色推荐证书”。而权威部门的调查表明,目前市场上70%的建材产品没有检测报告,或者即使有检测报告也大多是送检测试报告或委托检测报告,不是国家抽检报告。
这些“李鬼”还好戳穿,只要消费者稍加考虑和查证,就不会上当受骗。可是,另一些“师出有名”的“绿色建材”就不那么容易分辨了。
去年国家质监总局制定下发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限量》的10个强制性标准,规定停止销售不符合此标准的产品。这明明是市场准入的最低标准——不达此标准,你连市场的门槛都够不到。可是一些商家偏要张冠李戴,把这标准曲解成“国家绿色标准”,愣是唬住了不明就里的消费者。于是,“最低标准”成了“时代宠儿”,价格更是翻着番的往上涨。
中国环境科学院夏青教授向记者介绍说,绿色材料市场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大市场,涉及到产品的生产、流通、使用、回收等多个环节。根据“木桶原理”,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不能称为“绿色材料”。绿色建材市场混乱的根源就在于没有一个部门、一个行业能够拿出涵盖方方面面的“绿色”标准。目前,科技部、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已经把“环境标志技术标准”列入“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围绕ISO14020和GB24020系列标准,进行完整、准确、系统的研究,给“绿色材料”提供一个精确的标尺。
在ISO14020系列标准没有实施之前,消费者在购买建材的时候,要认准权威部门、协会颁发或授予的绿色标志,例如环保总局的“十环”标志,商品协会的“绿色选择”标志,以及由中国建材流通协会、中国木材流通协会和中国化工轻工物资流通协会最近联合推出的“中国绿色材料标志”。
由有关专家制定的《中国绿色材料标志标准》规定的各项环保指标都严格于国家强制性标准,保证了标志的含“绿”量。绿色材料标志证书上还将标明环保技术数据,方便消费者解读所购产品的具体情况。同时,中国绿色材料标志不搞“终身制”,获得标志和证书的产品还将被跟踪监测,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也将为获得标志和证书的产品提供产品责任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