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奋起直追,实现学科建设跨越发展

走进华南师大系列报道之一
2003-11-1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吴春燕 我有话说


七十载风雨路。伴随着中国前进的脚步,华南师范大学,风雨兼程,百折不挠。经历七十年风雨历程,居住在华南师范大学校园里的历代著名学者、教授及师生,为踏入神圣的学术殿堂,攀登科学高峰,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的繁荣,矢志不移,默默工作。

七十年的沿革,历代华南师大人的心血铸造,学校的科学事业呈现出了繁荣景象。1933年8月华南师范大学前身勤大学师范学院创立,致力于合格中学师资的培养,创办《文理月刊》以推动教师的学术研究。新中国建立以后,为适应发展需要,在重视对教育科学和中等学校教育问题研究的同时,学校科学研究开始涉及关于国家经济建设问题及专业学科的专题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根据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需要,学校明确科研工作的方针:重视基础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大力加强应用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促进科研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服务。到了90年代,尤其是1996年“211工程”启动,学校的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华南师大人围绕“211工程”建设总目标,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发扬“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励精图治,开拓进取,通过“211工程”一期建设,学校的学术氛围日见浓厚,科学研究日见繁荣,一个具有沿海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特色的教育科研型大学正逐步形成。

学科建设龙头凸现

建校七十年来,华南师范大学一贯主张繁荣科学事业。尤其是自1978年华南师范学院被列为省重点高等院校以后,学科建设得到强化,重点学科日见显露。1996年10月,学校顺利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0所大学之一。学校以“211工程”建设为动力,推进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在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上取得历史性突破,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与规模得到大幅度提升与发展,抒写了华南师范大学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

一、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硬指标。华南师范大学根据广东建设教育强省的要求和学校教育学科群优势明显,部分应用技术学科和新兴学科较有特色的学科结构特点,形成了“优先发展教育学科、稳定提高基础学科、注重扶持发展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思路,确定了“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提高水平、综合发展”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针,目标是“改造传统学科,优化学科结构,逐步形成基础学科、教育学科、应用与技术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体系”。

按照这样的学科建设战略,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现状以及国家和广东社会、经济、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学校分三个层次逐步实施学科结构的战略调整,完成学科体系的重组。按照学科规范,华南师大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重新调整了全校重点学科布局,确定教育技术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光学等3个学科为第一层次,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和必要的政策倾斜,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使这3个学科取得更为迅速的发展,从而在全校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学建成了国内先进水平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代远程教学系统,全国第一个现代教育技术大型专业网站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600多所学校,建立了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技术实验基地。心理学科实验室的建设处于全国一流水平,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学科整体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在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激光与光电子学科首批进入广东省重点学科,学科内设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科带头人刘颂豪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光学专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九五”“211工程”建设期间,第一层次建设的3个学科全部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在目前全校26个博士点中,有6个分布在这3个学科中,其中心理学成功实现学校一级学科授权点零的突破。研究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省属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电致发光材料实验室”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重点实验室,目前学校共有5个省部级科研基地。

二、学位点、本科专业建设突飞猛进。

华南师范大学是我国第一批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从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植物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进入“211工程”行列以来,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位点建设为核心,加强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1996年在第六批学位点申报中增列了政治经济学、光学博士学位授权专业,成为全国16所教育硕士培养试点院校之一;1998年增列了教育技术学为博士学位授予专业。

2000年是华南师大学位点建设中重要的一年,学校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适时进行专业调整、体系充实,使我校学位点的申报增列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突破性地获得心理学一级学科授权,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体育人文社会学、中国古代文学和基础数学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增列了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的学位授权点从1998年的4个博士授权点、37个硕士授权点增加到1个一级学科、1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5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一个博士后流动站的规模,学科门类涉及文、理、工、法、管理、教育等9个方面。

2003年,华南师大的学位点建设又取得重要突破。在国务院学位办第九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校、专业审核工作中,学校获得了教育学一级学科授权,教育学新增8个博士点,二级学科的运动人体科学、自然地理学、教育经济及管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中国古代史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同时还获得了21个硕士学位授权。如今学校拥有2个一级学科、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2个硕士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发展势头喜人,充分表现了“211工程”建设的成果。此外,“九五”以来,学校新增本科专业22个,使本科专业达到47个,所增专业大部分均是非师范专业,为学校的转型打下良好基础。

三、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人才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关键。围绕“211工程”建设需要,华南师大确立了“调整结构、充实力量、突出重点、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原则,有计划、大力度地实施了跨世纪人才培养和引智工程、集智工程、特殊岗位计划,建立教师培养基金,健全教师培养制度,努力为教师和科研人员营造一个“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的工作环境,汇聚了一支在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得到较大改善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九五”期间,学校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已由49.3%增加到61.2%,超过50%的立项目标。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由39%增加到57.5%;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由43.3%增加到47.6%,45岁以下高级职称占高级职称的总数由28.7%增加至44.0%,超过30%的立项目标;学校原校长刘颂豪教授于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外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获教育部设立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一个,初步形成了一支适应“211工程”建设需要的教师队伍。通过“九五”“211工程”建设,一个“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结构优化,能促进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学科发展水平的学科体系”已在华南师大基本形成。

以学科建设为重点的指导思想使华南师大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随着学科的健全和完善,为进一步发展学科增长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研究成果显著

经过七十年的建设,学校科学研究事业日见繁荣。尤其是在“九五”“211工程”一期建设期间,重点学科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并有效带动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力地拉动了科研实力的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一、以师范为特色,教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华南师大是广东师范教育的龙头,教育学科群优势明显。学校按照优先发展教育学科的思路,加大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投入,组建和调整学科梯队,进行联合攻关,积极组织国家级、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申报工作,取得一系列突出的教学成果。

1999年以来,学校入选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17个、省级14个、1个世界银行贷款研究项目。同时,专门组织校级教学研究改革特色项目建设,三批共投入1100万元,均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1997年到2002年,学校共获国家级一等教学成果奖2个、国家级二等奖4个、省级一等奖8个、省级二等奖14个。学校现有名牌专业6个,排全省第三,省优课程5门,排全省第二,省重点课程29门,排名全省第一。据不完全统计,学校6年来共获准立项国家级、省部级立项教材63本,校级立项教材40本。

二、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努力创造应用型研究成果。

以服务社会和广东经济事业的建设为目标,结合部分应用技术学科和新兴学科较有特色的学科结构特点,华南师大注重扶持和发展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系统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大批开发成果的应用,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指导、参与建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使其中部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东南亚地区亦有一定影响。“超高亮度红色LED的半工业化试验”项目成果通过了成果鉴定,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已受到国内20家上市公司关注,有望开拓较大的产品市场,为华南地区带出一个技术起点高、技术后备足、规模庞大、工序完整,在我国乃至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光电子器件及应用产业群。动物发育及养殖研究完成的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雌核发育鲫鱼在外源精子作用下的生长特性”,研制出养殖新对象——丰产鲫,累计推广面积27万亩,覆盖我国10省区,产值约2.3亿元。这些成果为广东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为广东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三、以重点项目为核心,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重点项目建设往往涉及到跨学科的合作和学科梯队的联合攻关,具有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华南师大以重点项目为核心,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使整体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1997年到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重点项目,国家863、973、攀登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文科重大研究项目,省团队项目,孵化项目,重大专项项目,广州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立项项目明显增多。科研立项层次的显著提高,促使学校科学研究在规模、档次、水平上均有重大发展。

“九五”期间5年共承担科研项目1031项,是“八五”期间的1.9倍,1997年到2002年实现科研立项经费年增长20%的目标。1997年到2002年,我校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4项,比“八五”增加41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等国家级奖励多项,出版学术专著(含教材)1806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722篇,1998年至今,共申请专利98件,是此前11年总数的7.5倍,被三大索引收录论文逐年增加,2002年收录184篇,是1997年收录43篇的4.28倍。这些成果奖励,标志着学校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已跃居广东高校前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