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从商品、资本、劳动、剩余价值等问题入手,就文学艺术作品的生产进行过细致分析。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理论。如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认为,文学艺术的创造者是生产劳动者,他们的劳动成果是商品,文学艺术也是社会生产。不过这是一种与经济基础关系最为间接的社会生产。文学艺术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经济生产的形式(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第6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人物本雅明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得到启示,把艺术创作看作同物质生产有共同规律的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和过程,即它们同样由生产与消费、生产者、产品与消费者等要素构成,同样受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制约。艺术创作是生产,艺术欣赏是消费(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0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要进行文学研究,首先要进行文学欣赏,因而文学研究者首先是消费者。但文学研究者在欣赏、解读作品之后又生产出著作论文或影视音像作品,因此又是一个新的生产者。总之,文学研究既是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社会生产。
展望21世纪的古代文学研究,我们认为,社会生产化的特点将愈来愈明显。这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古代文学的爱好者和研究者越来越多,这种数量上的膨胀,使我们不能对研究的组织工作再抱无所谓的态度,而且由于跨学科研究的增多,专业化的倾向,我们无法不进行新的研究结构的重组。生产化的趋势要求建立起完善的多级学术组织,领导组织研究工作。同时多种学术刊物的出版和多种学术活动,也有利于生产成果的推出与交流。这些都是生产化的重要方面。二是研究材料的日益增多,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看完这些材料,同时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那种先占有材料,再进行分析的方法也面临挑战。正因如此,我们有必要集中起来,以规模生产的方式来进行古代文学研究。三是研究活动(生产工具)越来越依赖于多种多样的生产设备,依赖于科学技术手段,其中最重要的乃是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软件如《国学宝典》等,查阅起来快捷方便。电脑软件的开发和利用,本身已具有生产化特征。进一步看,先进科学技术的使用,对于资料中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四是生产化的趋势也要求研究者的再生产,20世纪的古代文学研究已经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梯队,为了使古代文学研究的再生产持续下去,就必须培养更多的接班人。
生产化的研究在于规模经济地进行成果制造,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其成果不仅在高水准的著作中得到了实现,而且对普及宣传古代文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大型项目如《全唐诗》、《全唐文》、《全宋诗》、《全宋文》、《全元曲》、《全元戏曲》、《全明诗》等整理工作如果没有生产化的组织和管理是很难实现的;而由一大批唐诗研究者完成的《唐诗鉴赏辞典》所刮起的普及古代文学旋风更是让人看到了组织生产的威力。另一方面,生产化的趋势,意味着古代文学研究不仅是个人或少数研究者的事情,也不仅是对于前人的研究。古代文学研究本身就是社会生产,特别是社会的精神财富的生产,是全球生产一体化、文化世界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生产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综合研究前人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生产,避免盲目化。古代文学研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成果极为丰富,我们应适时地进行总结与综合,这种趋势,古已有之。如《左传评林》、《史记评林》、《汉书评林》、《杜诗评注集成》、《韩昌黎集辑注》等。近现代以来,《楚辞研究集成》、《庄子研究集成》、《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丛书》等更是后来居上。21世纪初期,这种综合将会有更大的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为两千多年的研究、尤其是20世纪的研究为我们积累了丰厚的成果,需要加以清理和消化。同时由于古代文学作品具有百科全书的特点,对它的研究涉及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哲学、美学、文艺学、地理学、天文学等领域,因此,综合研究前人的生产不只是古代文学内部的一种汇集和融通,还必须处理好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21世纪,随着各种学科的不断发展,古代文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化趋势将愈来愈明显,这也使古代文学研究的生产化有了更多的内容。也就是说,生产的产品会有更多的“含金量”。要进行以上工作,保证生产化的顺利进行,还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生产化的实践证明,研究古代文学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用现代意识、现代精神和现代价值去把握古代文学;同时又要实事求是,不把今人的思想强加给古人。20世纪以来,古代文学研究的理论化色彩逐步加强,主要是在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提取共同性,达到普遍化、规律化、体系化。20世纪后期,西方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像一股强劲的旋风,给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产生了一批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古代文学研究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同时经过不断的探索,也会产生出新的理论。可以说,没有理论,就没有高层次的研究成果。
生产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是产品多样,方法多样。主要体现在:一是多元化的研究氛围。古代文学研究在百家争鸣的学术格局中展开广泛的探讨,有助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这是研究的大背景。二是宽阔的研究领域。我们不但要深化传统课题,还要进一步拓展研究的新领域,发掘新的课题。只有不断开发新产品,才能在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多样的研究方法。前人的研究方法有可利用的,还要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同时,还应有新的方法的采用,新角度、新视点的切入。四是研究成果(产品)的多样化。既要有抽象化的理论性著作,也要有历史文献、典章制度、文字训诂等考证性著作;既要有大型的集大成的著作,也要有小型的人物故事丛书,等等。远、中、近全面规划,大、中、小规模齐全,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五是生产者具备多方面的素养。研究要做到多种研究领域的交叉,多种研究方法的交叉,多视角的综合观察,深入到研究对象的本质中去,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多方面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避免单一化、片面化。六是生产手段的多样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逐步实现,生产者的手段也应多样化,将传统的手工作业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无声(书面文字、图画等)与有声(电影、电视、广播等)相结合,不一而足,真正使生产走上多样化的道路。
生产化的又一特点就是要有原创意识、精品意识,瞄准世界目标。生产者如果没有原创意识,一直走老路,甚至于重复前人,产品就没有生命力。更有甚者,如果粗制滥造,产品只能成为文化垃圾。产品数量的不断上升并不代表社会生产的繁荣。精品意识,更是生产化的关键所在。所谓精品,不是生产者自封的,而是要经过市场的不断淘洗、读者的接受认可、时间的长期考验。那种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只著书不立说、只重生产、不重效果的局面应该彻底改变。原创意识、精品意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产品打入“世界市场”。因为中国古代文学本身就具有世界意义,上下数千年,各种文体的文学在世界各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18世纪时,元杂剧《赵氏孤儿》在欧洲掀起了“中国孤儿”的飓风。而且,古代文学在发展中,也吸收了来自于印度的佛教文化,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可以说,古代文学早已跨越国界,成为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面对社会的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的世界化趋势,古代文学研究也应走出国门,在世界化大背景下开展研究,在异质文化的交互中去理解、去研究。这种远大的目标,都是以原创意识、精品意识为基础的。
生产化,还意味着古代文学研究要与现实结合。时代发展到今天,古代文学仍具有其不朽的魅力,并且与我们的社会现实发生着密切关系,它是永不生锈的链条,将过去、现在、未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古代文学在今天除了历史的借鉴认识作用、文学的审美感染作用外,对于当代人文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体现出生产化的特征。如充分利用全国各地与古代文学有关的文物古迹,使文化与经济融为一体。创办文化实体,《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名著的改编就是成功的实例,还留下了水浒城、三国城等旅游景点。出版社的积极参与,也是生产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古代作家和作品还是一个文化品牌,目前,有以“后稷”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后稷奖”,有“孔府家酒”、“孔府宴酒”等著名商标,有以司马迁命名的中学、自修大学、图书馆等。利用无形资产,促进古代文学的普及宣传,这也是生产化的一个方面。总之,古代文学研究作为一种社会化生产,对现实社会具有一定的意义、价值。反过来说,现实社会的发展也为这种生产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如学术环境、学术气氛,都与以前大有不同;各种学科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为古代文学研究提出了紧迫的任务,也带动了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古代文学研究的生产化起了积极的作用;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频繁,也为研究走向世界提供了条件。如此等等。所以说,古代文学研究的生产化与当代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