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作家是写书(写作)的,编辑才是编书的。可这年头,如果你步入大大小小的书店,你就不难发现一些著名或不著名的作家都纷纷编起书来了。这让人多少产生了疑问:出版社的编辑们都干什么去了?而再看看那些编书的作家们,除了少部分江郎才尽者停笔之外,绝大部分还在坚持写作啊。故而,你只能作如此解释:编书是块诱人的“大蛋糕”,我们的作家们都禁不住诱惑而要争相来截上几块。
从作家们所编林林总总的各类书籍来看,最热衷的是“年选”和阶段性的文学作品选集,以至这类文学书籍已编得太多而泛滥成灾。仅“年选”就足以让人闹心了。在诸如“年选”、“年度最佳”、“年度金榜”、“年度排行榜”、“年度争鸣”、“年度获奖”、“年度最具阅读价值”等等冠名之下,小说、散文、随笔、散文诗、诗歌、评论、报告文学、杂文、寓言之类的作品选集纷纷出笼,一时间在大小书店的书架上显得异常醒目,然而问津的读者却愈来愈少。我甚至还发现这样的怪事:一个作家在编某一年度的散文年选时,竟然分别编选了两本交由两家出版社出版。一本冠以“最佳散文”,另一本冠以“散文排行榜”,而选入两本书中的散文一篇都不重复。这就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在这位作家的眼中,该年度的最佳散文可以一篇都不进入该年度的散文排行榜,而该年度散文排行榜中的散文也可以一篇都不进入该年度的最佳散文之中?且不说这位作家所编选的该年度“最佳散文”和“散文排行榜”的公正性与权威性如何,单就编选的游戏能玩到如此为所欲为的地步来讲,就足以让读者对其所编选的书失去信心了。遗憾的是,面对广大读者的反感与微词,一些出版社依旧我行我素,继续争相出版各类文学作品选集。
其实,作家编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早有先例并有着良好的声誉。而今天热衷于编书的作家们,如果能够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家身上学一点编书常识的话,也就不至于在编书时干出些自相矛盾的荒唐事来。不可否认,作家编书,难免会受到个人阅读兴趣或者阅读偏好的影响,但并不会因此严重影响对优秀作品的发现与认可。优秀作品之所以优秀,毕竟有其优秀的共性所在。因此,只要是优秀的作品,绝大部分读者不仅会鉴别得出,同时也会予以充分认可的。相反,不是优秀的作品,即便编选者如何下足了狠劲和如何变着法子来炒作宣传,读者也不会轻易买账。这几年,各种年选类文学书籍的日益滞销,就足以证明这类书籍的编选与出版已经有了很多问题。
纵观书市中看似琳琅满目的年选类文学作品书籍,可以说都犯有如下一些通病:一是只注重编选名家的作品,二是只注重编选获各类文学奖的作品,三是只注重编选文学期刊上的作品,四是只注重编选同仁小圈子的作品。正是由于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些问题,我们的作家们无论与出版社编辑再进行如何亲密接触,也最终改变不了所编选作品存在的诸多缺憾。
作家编书,如果做不到客观公正和为读者负责,那么最好还是“洗洗手”回头搞自己的创作去吧,或者干脆去睡睡觉也行。尽管编书要比写书拿钱多,但对不住读者的话,迟早是要遭人诘难和咒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