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0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我校数学基地逐渐总结出了比较系统的,适合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人才培养措施、方法和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包括:分流培养,因材施教;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强调学科渗透和交叉;重视基础,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配备优秀教师上基础课,加强早期科研意识的启蒙;实行导师制,强化科研能力的开发;提倡素质教育,重在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高质量的研究人才,好的生源是重要的前提。为此,我们从招生环节入手,采取各种措施发现和选拔优秀学生。
为培养中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发现和选拔人才创造条件,我们通过山东省数学会与省内各重点中学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有计划地选派我校一些有成就的学者与中学生见面,向他们介绍数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发现和发掘好的数学苗子,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基地班。另外,我们对通过数学竞赛、学校推荐和专家考察发现的数学苗子,也采取不同的形式,不拘一格选拔到基地班学习。
山东大学在基地班一、二年级实行滚动淘汰制,期终考试后将排名后15%的学生转到普通班学习,普通班的优秀学生转到基地班学习。同时,对基地班学生制定了一系列优惠鼓励政策,如减免第一学年学杂费、在学校帮助下设立专项奖学金、优先保送为研究生、成绩特优者提前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等。这些措施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现在,学生中普遍形成了一种扎实、认真和积极向上的风气,学习努力刻苦,勇于创新,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先后获得国家、省科技发明奖16项。
此外,在基地建设中,我们的传统优势学科进一步发扬提高:解析数论、非线性泛函分析、计算数学等一批学科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
山东大学物理系自1994年设立为“国家理科人才基地”以来,9年间全系教师锐意教学改革,在教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
经过几年“研究、实践、巩固、提高”的反复过程,物理基地逐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一级两制,动态选拔,双向交流”的办学模式,建立起“淡化专业,通过选课分流”的课程体系。学校把基地当做本科教学的示范点与辐射源,基地建设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做为本科教学的样板,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思路不仅使基地班学生受益,也推动了全校本科教学的改革。
基地建设与教学实践带动了物理系的教学改革,一支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梯队逐步健全:基础课教学梯队一改“一课单人”的被动局面,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授课组;在承担基础课的教师中,教授占40%,其中博士生导师占到26%;承担国家、省、校教改项目40余项,获得部、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0余篇,出版教材12部,其中《物理学》是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教材。
由于认识上的提高,学校乃至社会企业愿意大力投入经费和精力,加强理科基地(理科专业)建设。相应地,基础理科人才基础扎实、知识宽厚、后劲足的基本素质也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承认。许多企事业用人单位开始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淡化专业意识;高考新生对理科的认识也发生重要转变,许多中学生愿意先学理科,在研究生阶段再继续应用学科深造。基础理科“招生难,分配难”的困境得到很大缓解。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多年以来,山东大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为研究单位输送了一大批基础扎实、潜能高的硕士研究生。已经培养的毕业生中研究生升学率提高到70%左右,其中多人次单课成绩名列考试招生学校第一。这些在读硕士的毕业生普遍被认为基础扎实、事业心强、后劲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