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英雄航天员大队纪事

2003-11-1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特约记者 刘程本报记者 李志伟 我有话说

“璀璨的银河在我脚下,
无数的星球为我导航,
飘逸的星雨为我起舞,
浩瀚的太空为我歌唱……”

一曲《中国航天员之歌》,道出了太空的美妙和神奇。然而,在这通往太空的路上,失重、超重、低压……存在着多少人类难以逾越的鸿沟!

面对困难,中国航天员大队的航天员们,以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人类航天的不懈追求,向自身的生理心理极限发起一次次挑战,踏平了通往太空的道道天堑,取得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

在欢庆的日子里,记者走进了刚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大队”荣誉称号的航天员大队,航天员们的学习、训练、生活,一幕幕展现在我们面前。

为航天事业义无反顾

1998年1月5日,14名经过精心挑选的预备航天员来到北京训练中心。以此为标志,我军第一个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

首批航天员全部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此前是空军飞行员中的佼佼者,安全飞行时间均在800小时以上。

一位航天员是原空军部队的骨干,已担任飞行大队长多年。入选前刚从空军指挥学院中级班毕业,他不顾家人、亲友的劝阻,战友的善意提醒,毅然放弃提升的机会来到航天员大队。单位领导说:“你是我们重点培养的骨干,是部队的中坚力量,你要调动到其他单位去,我决不会同意,但是你参选航天员,我们全力支持。”

另一位航天员是家里的独子,入选前母亲一时想不通,极力劝阻说,“你当飞行员,收入、吃住条件不错,当航天员比飞机还飞得高,万一出危险,我们怎么办?”他对母亲说:“儿子去当航天员,是给中国人争气长脸的事,是您老的光荣,也是我们家祖祖辈辈的荣耀。”经过反复做工作,母亲终于支持儿子的选择。

选拔航天员,不仅要求个人综合素质优秀,而且要求其妻子、家庭无传染病等病史。他们的爱人、子女也参加了体检。一位航天员的妻子向部队领导表示:“如果因我身体不合格影响丈夫入选,我情愿和他离婚,也要支持他当航天员。”

在挑战中超越自我

航天员是神圣的事业,更是严峻的挑战。

达到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标准,航天员要进行基础理论训练、体质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心理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及大型联合演练等8大类、58个专业的专业训练。

大队组建时,大家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他们参加工作最短的8年,最长的达13年,加之航天专业对他们是全新的领域,基础理论学习的任务十分繁重。

为提高英语水平,有的航天员在家请妻子帮助听写单词,和女儿练习对话,去外地疗养也带上英语资料。为学好自动控制理论,一位航天员不惜打长途电话向在大学任教的亲戚求教,一个月下来,电话费就花了四百多元。学习结束后,全体航天员门门功课都达到良好以上。

航天生理功能训练难度很大,他们迎难而上、一项一项攻关。前庭功能训练、失重飞机飞行训练、跳伞训练、飞船着陆冲击体验及低压缺氧训练中,许多训练项目都是对自我的挑战。

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航天员训练要做到8倍重力加速度,持续时间达40秒之久,训练中,肌肉严重变形,要付出很大的体能消耗;

跳伞训练,8天时间,要完成空降兵一个月的训练内容;

低压缺氧训练,要按照相当于每秒15米的速度迅速提升到5000米的高空,在氧气稀薄的情况下持续30分钟;

血液重新分布适应性训练,要持续多天保持负15度卧姿,再转到正70度的立姿;

转椅试验,要在转椅上,变换每种角度进行飞速旋转……

为达到要求,他们一遍一遍反复练习,一次又一次刷新自己的承受数据。经过几年的训练,他们均通过了所有训练科目的考核,全部能独立承担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面对死亡无所畏惧

载人航天是一项开拓性、高风险的事业,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刚刚起步,航天员们面临的各种考验更为严峻。

但他们始终把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作为对意志品质的最大检验。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重返地面过程中爆炸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5月份俄罗斯“联盟一号”飞船返回落点偏离400多公里。在讨论中,全体航天员一致表示,“要成功就要有奋斗,要奋斗就会有付出,困难再大,危险再大,决不会动摇我们征服太空的坚强决心。”

首批航天员们来自不同的单位,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共同的事业把他们凝聚到一起。在平时的学习、训练、生活中,他们互帮互助,互相勉励,大力协同,比学赶超,共同进步,结下了深厚友谊。分编乘员组,无论是谁,都视团结为生命,练协作,练配合,练默契,不争主次,不争高低,共同经受考验,共同完成任务。整体意识、团队意识已在航天员队伍中深深扎根。

今年7月,选拔执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梯队时,大家踊跃请战,强烈要求成为首飞航天员。名单确定后,入选梯队的航天员更加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强化训练,向载人首飞作最后冲刺。其他人员一致表示,不管谁上,都代表祖国、代表人民、代表全体航天员,都是集体的光荣。要做入选同志的坚强后盾,为首飞航天员鼓劲加油,支持他完成首飞任务。大家矢志航天、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没有变,保持刻苦训练、征服太空的激情和热情没有减,时刻听从祖国和人民的召唤。

特殊的队伍普通的人

航天员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航天员们却不是特殊的人物。

《航天员管理暂行规定》里有这样几条对常人来讲几乎不近情理的要求:不准在外就餐;节假日不准私自外出;不准与不明身份的人接触;不准暴露自己的身份;不准抽烟喝酒等等。这些限制写在纸上,更落实在航天员的具体行动中。五年多来,他们只回过老家一两次。除了双休日外,都在公寓进行封闭式管理。今年非典期间,航天员及家人被分别封闭管理长达两个月,家属子女没有出过家门。他们深知,选择了航天员事业,就意味着限制、牺牲和奉献;他们更懂得,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高于一切,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相比,这些根本算不了什么!

特殊队伍里没有特殊的人,特殊的队伍背后有特殊的群体。

五年多来,航天员的妻子们虽然同丈夫近在咫尺,却家庭重担一人挑。对父母,她们既当儿又当媳,既当女又当婿;对孩子,她们既当妈又当爹。老人病了,她们不愿告诉丈夫;孩子病了,半夜三更独自带着去医院;自己工作忙,晚上加班,把孩子反锁在家里,也不肯打扰丈夫;为了表达对载人航天事业的憧憬,她们子女的名字许多都带飞字、宇字、航字。

她们虽苦犹乐,虽苦犹荣,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支撑家庭、支持丈夫,正如她们在歌中对丈夫倾诉的那样:“心儿和你一起飞,飞过高山,飞过海洋。我愿变成一轮明月,为你把寂静的夜空照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