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高处’是什么?是城市里优越的生活环境?是待遇优厚的工作岗位?我想未必,我的‘高处’在农村。”在日前举行的全国农村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广西报告会上,来自革命老区广西田林县利周瑶族乡的大学生村干部黄梁兵,向在座的大学生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黄梁兵6年前从广西大学商学院农经系毕业时,同学们纷纷找门路争取留城工作,他却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田林县利周瑶族乡。
利周瑶族乡地处广西西部山区,自然环境恶劣,土地稀少,人们一年四季刀耕火种,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当地水电不通,交通十分不便。
就是从这里,1993年,黄梁兵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广西大学,成为村里有史以来第一位大学本科生,跳出“农门”。然而,令乡亲们想不通的是,4年之后,黄梁兵卷起被子,回到了乡里的农经站。
1999年,这个让大家“怎么想也想不通”的黄梁兵,做了一件更让大家“想不通”的举动——在乡农经站工作了两年之后,他又主动要求回到了利周瑶族乡和平村,担任村委主任,负责方圆20里16个村民小组的工作。
村委主任实在不算什么“官”,但要管的事还真不少。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巧的是,黄梁兵回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卖红薯,而是帮村民卖马铃薯。
黄梁兵在乡农经站的时候,就一直探索符合当地农村脱贫致富的门路。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他发现可以利用南北气候差异的条件,种植马铃薯,抢占北方市场。
想到了,就去做。黄梁兵开始走家串户动员村民。然而,让他也“想不通”的是,自己很好的想法得不到大家的理解,更不用说支持了!黄梁兵的工作陷入了僵局。
黄梁兵向县委和乡政府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县乡领导的大力支持。由政府出钱买种子,村民出力种植,并保证:如果赚了,算农户的,如果赔了,算政府的。然后,他说服父母,拿出自家1.3亩责任田来搞试验,自己又出钱去县城租了一辆拖拉机来耕田……其他村干部也接着参与进来。他们的行动,终于赢得了30多个农户的支持。
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维护,首批种植的马铃薯获得了丰收。为了尽快找到销路,黄梁兵跑到县城,在网上发布了求购信息。没过几天,浙江的一个客商亲自赶来,决定大批量定购。这一年,种植马铃薯的农户收入增长了300多元,相当于以往每家农户大半年的收入。农民高兴地说:“只忙了两三个月,两个小孩一年的学费都解决了!”
黄梁兵又将目光盯住区外市场,倡议村民种植“圣女珍珠西红柿”,当年全村20万公斤西红柿畅销北京、上海等地,村民再一次获得了实惠。如今,村民通过发展种植业,人均年收入已经上升到1400元。
“要致富,先修路”。黄梁兵下决心要把公路引进村。这时正赶上全区公路建设大会战,他带领村民,用半年时间,一锄一铲地修通了17公里的村级公路。现在的和平村,路通了,水通了,电也通了,真正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6年来,黄梁兵在农村这块平凡的土地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实现了一个当代大学生崇高的人生价值。他的工作得到了党组织的首肯,2001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2年被选拔为农林教科文卫助理员。今年10月10日,他又被中宣部、人事部、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村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