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重庆11月15日电我国科学家今天在此间宣布,已在世界上率先完成了家蚕基因组序列“框架图”。这是我国科学家继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卷和水稻基因组计划后,在基因组领域的又一重大科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家蚕基因组研究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近年来将家蚕作为模式生物进行研究,国际竞争极为激烈。2002年,西南农业大学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对家蚕基因的研究获得的研究数据,已覆盖其他国家此项研究的所有数据,在科学界引起轰动(本报当时曾作报道)。国际鳞翅目昆虫学会因此商定由中国和日本科学家共同牵头,于2003年启动多国参与、国际合作的“家蚕基因组计划”。
4月25日,中国正处于抗击非典的紧要关头,日本政府投入60亿日元,单方面启动了家蚕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在此情况下,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教授带领西南农业大学研究人员,联合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于5月18日紧急启动了我国的家蚕基因组计划项目。8月28日,项目组率先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个高质量的鳞翅类昆虫全基因“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
完成“工作框架图”只是家蚕基因组研究和开发计划的第一步,其“精细图”将在2004年完成。据向仲怀院士和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于军副所长介绍,家蚕基因组研究具有重大科学和实用价值。20世纪初推广杂交品种,使茧丝产量提高了20%;其后育种和养蚕技术的进步,又使蚕茧产量提高了近10%。但最近10年来的研究表明,传统的家蚕育种和相关技术的进步,已处于平台期。蚕丝相关基因专利和知识产权的竞争,将决定蚕丝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命运。
全球每年喷洒的杀虫剂价值120亿美元,不仅加大了农业成本,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有农业害虫中,70%与家蚕同属鳞翅目类。由于这类昆虫具有高度相似性,以一个模式昆虫(如家蚕)为代表,研究其基因和特异功能,可以研究防治害虫的新理论和新技术。
家蚕在基础生命体系、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遗传方式上,与人类有很大相似性,且遗传资源丰富、遗传背景清楚,现已发现近百种各类致死系统。这些代谢缺陷可以视为疾病模型进行研究,从而在克隆人类疾病控制新基因、研究疾病机理和开发新药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